先儒关于《论语·泰伯》篇"守死善道"章的解读以"守节至死"为主,可能是受到传统社会"节义观"的影响,此章末"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一句,也是受此风影响而添益,时间应在魏何晏《论语集解》以后,至迟在东晋江熙《集解论语》之时.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守"字主要以动宾结构形式出现,即守护某一事物,保持其不丧失,因此,《论语》"守死"一词,或可以解释为呵护生命、重视死亡.本章重心落脚在"善道"上,即妥善地践行道义,这个解释与下一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更为贴合.从《论语》诠释史来看,朱熹的解读比较妥帖,然而近代以来注译《论语》者,对该章的解释仍欠清楚,由此带来的是对孔子孜孜以求行道形象的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