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种植模式下坡耕地红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特征

不同种植模式下坡耕地红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特征

扫码查看
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中有机碳转化和稳定的作用机制,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通过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方法,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培养过程中CO2通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动态特征及其对土壤总矿化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均以>2 mm和2~0.25 mm为主,其总量在78%以上,玉米单作显著减少>2 mm团聚体的比例,但却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的比例.不同种植模式下<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全土、>2 mm团聚体和2~0.25 mm团聚体.全土中玉米大豆间作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大豆单作处理,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在单作处理与对应的间作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植模式下全土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矿化作用的强弱表现为单作处理比对应的间作处理更强,并且大豆单作处理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高.不同种植模式下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快,有机碳矿化作用最强,而<0.25 mm团聚体C0/SOC值(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作用消耗土壤中有机碳的比例)较全土及其他两个粒径团聚体显著降低,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2 mm和2~0.25 mm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最大.研究表明,大团聚体(>0.25 mm)在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矿化中起重要作用,玉米大豆间作和玉米白萝卜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增强土壤固碳能力.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oil aggregate fractions in sloping farmland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乌达木、范茂攀、赵吉霞、李孝梅、李永梅

展开 >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201

坡耕地 红壤 种植模式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矿化 动力学方程

4196070302

2021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52
ISSN:1672-2043
年,卷(期):2021.40(7)
  • 7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