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稻田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稻田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扫码查看
以湖南省典型双季稻区的土壤-水稻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田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稻系统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个处理: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秸秆还田(CTS);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秸秆还田(NTS).结果表明:NTS处理增加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粉粒的比例.NTS处理土壤总镉和离子交换态镉含量分别为(0.48±0.01)mg·kg-1和(0.39±0.01)mg·kg-1,与CTS和RTS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CT处理.NTS处理早稻和晚稻糙米总镉含量分别高达(0.30±0.04)mg·kg-1和(0.60±0.07)mg·kg-1,超过0.20 mg·kg-1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2—2017),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稻糙米中总镉含量和土壤总镉、碳酸盐结合态镉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含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耕作强度越弱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越高,秸秆还田相对于不还田处理增加了镉的生物有效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通过影响土壤镉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水稻镉含量,免耕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和水稻糙米中的镉,带来了镉超标的安全问题.
Effects of different long-term tillage methods and straw returning on cadmium bioavailability in paddy fields

龙泽东、孙梅、罗尊长、孙耿、李超、肖小平

展开 >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长沙 410125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双季稻 生物有效性

2019JJ50338U19A2048农办财函[2015]38号

2021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52
ISSN:1672-2043
年,卷(期):2021.40(9)
  • 3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