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品种改良与环境适应:明清以来玉米在山西的引种及其推广

品种改良与环境适应:明清以来玉米在山西的引种及其推广

扫码查看
本文认为,在已有研究中,包谷、玉蜀黍二名被作为确定山西玉米传播源头的重要依据,但在方志载录中,包谷作为学名或通名使用,并不能作为传播源头的判断依据.而结合方志载录的玉米地方性俗名以及方言体系中玉米词汇的命名逻辑即"玉"与高粱俗称的组合方式,可以确定山西玉米的传播主要为玉蜀黍一线的延伸,并在清光绪年间出现了一个传播高潮.山西大宗粮食作物的地位则是随着清末民国以来,以"金皇后"玉米为代表的良种引进与品种改良过程而逐步形成的.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Introduction and Promotion of Maize in Shanxi Province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varietyenvironmentShanxi Provincemaize

闫哲

展开 >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品种 环境 山西 玉米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

21VJXG015

2023

农业考古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农业考古

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248
ISSN:1006-2335
年,卷(期):2023.(3)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