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

施由明

双月刊

1006-2335

agarsym@126.com

0791-88592077,88595816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农业考古/Journal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孔祥智李愿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经从不平衡的城乡关系走向了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在配置城乡要素、覆盖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乡村经济和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接下来要继续从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健全、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完善这几方面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县域融合作为城乡融合的切入点,促进县域要素融合,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县域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县域发展规划,推动城县协同发展;拓展县域资金来源,加强县域发展韧性.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县域融合

    城乡融合视角下进城农户宅基地"两阶段"退出机制研究

    余永华刘治彦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宅基地缺乏退出机制导致我国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因此,中央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旨在建立宅基地流转机制.本文从进城农户视角对其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进行分析,指出进城农户比农村常住农户具有更强的退出意愿,但倾向于分阶段逐步退出宅基地,在第一阶段通过租赁或投资入股等方式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在第二阶段退出农户资格权.文章最后指出,预留部分宅基地是激励进城农户退出宅基地及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宅基地退出模式阶段性进城农户

    安徽凤阳古堆桥遗址商代农业生产的植物考古学观察

    赵珍珍何晓琳靳桂云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古堆桥遗址商代的植物大遗存进行浮选分析,显示农业是该遗址先民主要的生计方式,同时也充分利用聚落周围野生可食植物性资源.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农作物中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粟,黍和小麦都发现较少.农作物主要采用从茎秆中部以上进行收割,包括掐穗的收割方式.遗址先民存在对农作物的加工行为,且遗址中农作物加工活动处于加工的后期阶段.此外,先民有意识的对杂草进行了干预.

    古堆桥遗址商代农业收割方式作物加工

    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文书所见"野麻"考

    胡兴军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木简、纸文书等各类文物标本1500余件(组).经对纸文书中关于"麻"与"野麻"的记载、烽燧出土的麻类制品及标本资料分析和研究,初步判断文书所记载"麻"为大麻,"野麻"即罗布麻.这一发现,为增进古代新疆地区对大麻与罗布麻利用的认识,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为深化唐代边塞军旅生活研究增加了新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大麻野麻罗布麻

    广西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瓿

    朱颖健陈洪波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瓿可分为三足瓿、平底瓿、小瓿三类,这三类陶瓿代表的文化因素各不相同,但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越文化特征,应是一种"越式"器物.陶瓿这一器物在广西的出现,反映了古越族内部的文化交流及广西地区与东南沿海一带的文化互动,而陶瓿的消失则是汉越民族融合在物质层面的具体体现.

    战国秦汉时期陶瓿越文化

    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陈涛陈雨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相关动植物考古研究的缺乏,长期以来对于小河沿文化先民的生业经济和环境适应模式知之甚少.姜家梁遗址是燕山以南地区一处小河沿文化聚落遗址,其所在的冀西北地区处于史前时期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在调查姜家梁遗址居住区的过程中,对灰坑H1进行了采样,通过进一步的浮选工作,共发现了13个种属的植物种子和少量果核残块,包括粟、黍两种农作物和狗尾草、草木犀属、胡枝子属、藜属等其他植物种子.浮选结果显示,粟黍发现563粒,占出土植物遗存的90.95%,表明姜家梁先民农业生产特点为以种植粟黍为主的典型北方旱作农业.姜家梁遗址植物遗存的出土密度以及粟黍比低于同时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中原地区遗址,也比同位于冀西北张家口地区年代为龙山时期的大水沟遗址低,这一现象应与小河沿文化时期该地区气候环境较为冷干有关.

    冀西北姜家梁遗址小河沿文化植物考古粟作农业

    重庆云阳塘坊遗址渔业遗迹探讨

    伍秋鹏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塘坊遗址是一处位于重庆云阳县长江北岸的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遗址.渔业是此处遗址古代居民的生计方式之一.遗址中除出土有网坠、鱼骨等与渔业活动有关的遗物外,还发现了一些特殊形制的灰坑、灰沟等遗迹.从形制、结构、尺寸、深浅来看,遗址中发现的灰坑、灰沟用途与渔业活动有关.灰坑的用途是古代渔民短期存放活鱼的储鱼池,灰沟则是古代渔民在捕鱼淡季或汛期存放木质渔船的水沟.

    塘坊遗址灰坑灰沟渔业

    秦始皇帝陵出土的鈇铁

    和菲菲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家马饲养历史悠久,但是对马的饲养工具一直缺乏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与文献、画像石等进行比对,以及从器物的形制特征、器物组合、埋藏环境等方面分析表明,秦始皇帝陵陪葬坑和陪葬墓中出土的无銎、双面刃、短柲且夹绑于器中部的铁质或铜质类似"斧钺"的工具,应为文献中所说的"鈇铁",是一种专门用来为马莝斫草料的饲马工具.

    秦始皇帝陵鈇铁莝斫草料饲马工具

    饭稻羹鱼:《齐民要术》中的南方因素(上)

    曾雄生
    7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贾思勰撰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传统农学经典中的经典,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料.该书共十卷,除第十卷标题为"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外,言下之意,前九卷所载之内容,当属北魏统治下的所谓"中国"之物产.因而,《齐民要术》也被认为是反映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农业的农学著作,即北方农书.但细检书中内容,却发现书中包含有许多非典型性北方因素,如,稻、鱼、竹、橘、莼、莲、芡、芰、菰、菘、姜、杬、越瓜、山石榴(杜鹃花)、水牛等.这些因素除了当时北方环境提供了某种可能的存在外,从地名、稻作技术和鱼类分布等方面都显示出某种南方因素的介入与存在.本文从物产和技术入手,揭示其中的南方农业因素,探讨其进入北方的途径,包括人员往来和文本传播,藉以展示前此相关研究未曾注意的一面,即中国南、北方农业文化交流与技术传播.

    《齐民要术》贾思勰南方因素物产

    基于文化聚落的神农氏驯化大豆探源

    胡燕林美静盖钧镒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农氏文化聚落是指居住在大中华地理空间内,以农耕文化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类群体及其精神世界,反映了历史时期风土民情千丝万缕的生态性、相关性和传承性,显示出凝聚力与归属感强的吉祥文化表征.追溯神农氏文化聚落的精神源流,对于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至关重要.通过分子生物学起源验证、考古遗址遗存双证合一、文献记载的连续叙事,共同揭示了神农氏文化聚落于长江中游驯化大豆.神农氏文化聚落对大豆的驯化积淀了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持之以恒、团结奋斗、以农为本、和谐共生等中华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以吉祥文化表征传扬后世.神农氏文化聚落驯化大豆的探源,对于追溯豆作文化源头、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塑造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聚落神农氏大豆驯化吉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