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片复兴"运动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开创性的事件.在孙瑜的《故都春梦》与"良心主义"电影的比照中,我们可以洞见"国片复兴"运动和"良心主义"电影之间的紧密承续关系,也即,所谓"复兴",事实上是对20世纪20年代"良心"传统的复兴.无论是对郑正秋,还是对罗明佑来说,启蒙主义一直是他们创作的重要内涵,而其作品也大多以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来构建叙事,传达社会教育和民众启蒙的理念,《故都春梦》所采取的"城乡构形"也是如此.借助城市(现代)与乡村(传统)之间的矛盾,来表示某种启蒙话语,在郑正秋的电影序列中能找到先例.但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条件的转变,导致不同时代的作品在城乡构形层面呈现出明显差异.《故都春梦》显示出城乡构形的激烈对抗性,集中表达了以罗明佑为首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道德困境及其启蒙主义理想的内在分裂,同时也印证了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化从"个体"走向"集体"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