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藏高原近地层热低压结构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近地层热低压结构特征分析

扫码查看
利用1996-2015年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根据环流形势及位势高度空间距平场,将青藏高原近地层热低压分为初生阶段,成熟阶段及衰弱阶段,对不同时期热低压的动力、热力、水平、垂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初生阶段(5月)热低压范围小且独立性较差;成熟阶段(6-8月)热低压稳定而强盛,主要控制范围为(30°~ 36°N,77°~96°E);衰弱阶段(9月)低压区范围缩小并北抬.热低压高度可达500~450 hPa,其内部为正涡度、负散度区,受上升气流控制.热低压是暖干结构,越接近地面中心暖干特征越明显.初生阶段,偏西的上升气流较强,暖心结构随高度东倾;成熟阶段暖心最强可达4℃,暖心与低压区趋于重合,呈正压特征;至衰弱阶段,暖心结构再次东倾,热低压厚度降低.热低压控制范围内以冷平流为主,东侧存在暖平流.水汽辐合带位于热低压中心及其东侧.5月,高原感热加热作用为热低压建立提供良好条件;夏季,降水释放潜热加热高原上空大气,利于热低压发展得更为深厚,高原东部强的潜热加热使热低压范围向东延伸.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eat low

何莉阳、范广洲、赖欣、张永莉

展开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成都610225

青藏高原 热低压 结构特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科研基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科研基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科研基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引进人才启动基金

91537214417750724150507816ZA0203J201516J201518J201711KYTZ201639

2019

气象科学
江苏省气象学会

气象科学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925
ISSN:1009-0827
年,卷(期):2019.39(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