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科学
江苏省气象学会
气象科学

江苏省气象学会

杨修群

双月刊

1009-0827

qxkxbjb@126.com

025-83287066

210009

南京市昆仑路16号

气象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江苏省气象学会主办,江苏省气象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气象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四单位合办的学术性季刊,主要刊登气象科学各分支领域的科研学术论文、短论和技术总结,国内外气象科学新理论、新技术的综合评述和气象科学学术动态报道等。该刊系中国“自然科学”(中文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异常特征及气候影响分析

    何剑桥任雪娟
    603-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跳异常特征,研究了不同传播方向的热带大气低频信号对盛夏西太副高北跳异常的可能影响,探讨了西太副高北跳异常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盛夏期间,在西太副高北跳偏早年的北跳之前三候里,海洋性大陆地区和西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的OLR场表现为异常的低频对流抑制逐渐北传和西北传,伴随着对流层低频非绝热加热负异常传播到副热带地区,从而在副热带到中纬度西北太平洋呈现出低频正位势高度异常,有利于盛夏期间西太副高北跳。在盛夏西太副高北跳偏晚年的北跳之前三候里,副热带西太平洋OLR为对流抑制异常的逐候增强并西北传,对应的对流层非绝热加热负异常也逐渐西北传,并激发出北太平洋上空的低频波列,该低频波列中的中纬度异常反气旋西移,有利于西太副高北跳。在盛夏西太副高北跳偏早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更易出现极端高温,东北、黄淮和江南地区更易发生持续性强降水;在偏晚年,我国西南和江南地区更易出现极端高温,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易出现强度更强的持续性强降水事件。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热带大气低频振荡极端高温持续性强降水

    海南岛地区秋汛期形成原因探讨

    黄颖婷徐海明朱安豹
    616-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98-2017年海南岛地区18个台站逐日降水观测数据、TRMM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集等资料,使用资料统计分析和数值模式模拟等方法,对海南岛地区秋汛期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观测分析表明,海南岛地区的降水随季节的变化与华南及同纬度带的其他地区存在显著差异,降水季节峰期出现在秋季,主要集中于9-10月。秋季,西南夏季风开始向东北冬季风转换,受其影响,海南岛地区上空处于偏东气流带中,秋汛期降水分布明显东多西少,且降水中心位于山前迎风坡一侧,东风气流在钟形地形的阻挡抬升作用下,致使其东部降水增多。此时秋季南海海表温度仍较高,有利于维持和增强海南岛秋季降水。通过WRF v4。3(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Version 4。3)一系列的数值敏感性试验,验证了海南岛地形、海陆热力差异及南海较高的海温对海南岛秋汛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海南岛地区秋汛期降水环流特征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叶聪霄马晓燕
    630-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青藏高原逐日积雪深度和地表太阳辐射、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几十年雪深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积雪深度在1970s和1980s总体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1990s中期之后开始减少,2000年后高原雪深仍然以减少为主,显著减少区域位于羌塘高原,显著增加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以及高原中东部高海拔地区。雪深由少雪期到多雪期的突变时间主要处于1960s中期至1970s初,由多雪期到少雪期突变时间主要处于1990s末期至2000s初。青藏高原西部地区雪深存在13~17 a左右的周期变化,而东部地区存在3~7 a左右的周期变化。地表太阳辐射的减少是高原1970s和1980s积雪增加的主要因素,两者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1990s中后期气温的显著增加是积雪减少的主要因素,两者呈负相关性,降水量与积雪整体呈正相关性,在温度相对较低,地表太阳辐射较低的情况下,降水量的增减对积雪的影响更明显。

    青藏高原积雪深度气象要素

    台风"烟花"登陆浙江前后强降水雨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钱卓蕾钱月平马洁华
    643-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GPM_3IMERGM降水产品、地面加密 自动站资料、黑体亮度温度(Blackbody Brightness Temperature,TBB)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台风"烟花"登陆浙江前后强降水雨带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如下:(1)台风"烟花"登陆前后降水强度减弱慢,强降水雨带分布不对称,登陆前强降水中心在北侧,且存在外围强降水雨带,登陆后强降水中心转至东侧并出现尾部雨带;(2)台风"烟花"引导气流弱、移速慢,台风"查帕卡"和"尼伯特"加强水汽输送,使得"烟花"强度减弱缓慢,维持强降水;"烟花"登陆前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登陆后主要来自东侧西太平洋,有利于降水中心向东偏移;(3)垂直风切变的变化与台风"烟花"雨带中心移动有较好对应关系,雨带中心一般位于顺切变左侧或顺切变方向;台风"烟花"登陆前垂直散度场结构向北倾斜,台风区域内的上升运动自北向南减弱,登陆后散度场结构向东倾斜,上升运动自东向西减弱,台风降水中心逐渐从北侧移至东侧;(4)台风"烟花"登陆前的外围雨带受到杭州湾地形辐合和龙门山地形抬升作用影响,登陆后的尾部雨带主要与海岸线附近的摩擦辐合和四明山地形抬升有关。

    登陆强降水雨带垂直风切变东风急流地形

    新疆伊犁河谷2016夏季一次对流性短时强降水个例分析

    翟芃明杰
    65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对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站观测资料和天气雷达数据进行同化,得到了新疆伊犁河谷2016年6月17日一次对流性降水全生命史的高时空分辨率全变量分析场,并利用其对对流系统的触发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发生在"两槽两脊"背景环流形势下,中亚低涡截断了向新疆输送的脊前西北气流,使西南气流与西北气流在新疆中部辐合,为降水提供良好的背景条件。伊犁地区南北被高山包围,产生狭管效应,吹入的西风风速增大,激发了滚涡,使上升气流位置气块不断升高,最终形成多个对流单体,产生降水。对流单体前进过程中受到山地阻挡减速,与后续单体发生合并,使对流增强,造成降水的加强。随着地形继续抬升,对流消亡。

    伊犁河谷对流性降水四维变分同化

    热带气旋影响下2007-2021年苏皖地区龙卷活动情况及环境特征统计分析

    邓意学肖天贵汤志亚史朝...
    663-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收集并统计了2007-2021年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影响下苏皖地区的65次龙卷记录,其中TC(登陆)龙卷24次,TC(海上)龙卷41次。江苏龙卷多于安徽,呈南多北少分布,低海拔平原郊区为易发地带,7、8月的午后至傍晚为易发时段。登陆TC引发龙卷时,强度级别主要为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多以西北向路径在福建及浙江沿海登陆,龙卷多出现在以TC为中心300~550 km的东北象限,该区域内存在中等强度的不稳定能量、强的低层切变以及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和能量螺旋度。海上TC引发龙卷时的强度级别主要以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为主,有3种主要移动路径: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和偏北路径。TC(海上)龙卷发生时TC多在25°N以南,此时苏皖地区受副高和TC的共同影响,西南暖湿气流不断输送,配合中纬度的低槽活动,冷暖空气对峙,有利于龙卷生成,虽动力条件弱于TC(登陆)龙卷,但热力条件更好,能量螺旋度值较大。

    龙卷热带气旋环境条件

    鄱阳湖老爷庙沉船事件的气象条件分析

    程永峰陈星
    673-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1959-2015年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及其周边6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鄱阳湖星子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历史天气图及台风路径资料,对1973-2014年8次老爷庙水域沉船事件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老爷庙水域的风速和风向与地形及特定天气系统密切相关,风场变化复杂,大风较多;(2)8次沉船事件都与大风有关,分别发生在冬半年冷空气(冷高压)与锋面等主要天气系统过境和夏半年易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时段,且冷空气的强弱与事故无明显关联;(3)老爷庙水域的大风易形成较大的浪高,8次事件的最大可能浪高均超过1 m,突发风浪是导致航船失事的重要原因;(4)老爷庙水域大风及风向的变化频繁,由此引起的波浪突然改变增大了老爷庙水域船舶航行的风险。

    鄱阳湖沉船事件气象灾害湖泊风浪

    基于分钟级大气可降水量的降水可预报性探究

    林晓萌刘一玮陈宏董畅...
    684-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弥补常规探空信息时空密度不足及新型观测资料准确度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地基遥感设备(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及地面自动站数据构建了本地比湿垂直廓线;旨在探究不同降水类型下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对实况降水的时间提前量和量级相关性,利用比湿廓线计算了大气可降水量(Perceptible Water,PW)。结果表明:超过80%的降水过程在降水发生前存在PW急升的情况;PW、ΔPW对降水开始及峰值具备时间节点的可预报性,PW达到峰值后2 h内出现降水的可能性最大;ΔPW峰值与雨强峰值量级呈正相关性,二者相关系数为0。77。初步研究表明,高分辨率的大气可降水量信息可作为短期临近预报分析的序列资料,可为降水预报时间和量级的判断提供依据。

    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大气可降水量

    FY-3G MWRI-RM低频通道亮温观测中的无线电干扰信号及其日变化

    史震源邹晓蕾
    691-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微波辐射计低频通道的非保护性,亮温观测会受到主动传感器的信号污染,被称为无线电频率干扰(Radio-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RFI信号降低了亮温观测资料及其反演产品的准确度。我国近期发射的风云三号G星(FY-3G)搭载了微波成像仪—降水型(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Rainfall Mission,MWRI-RM),在 10。65~183。00 GHz的频率范围内设有 17 个通道,对地球大气进行被动遥感探测。在没有RFI影响情况下,不同通道亮温观测具有高度相关性。利用这一特点,采用标准化主成分分析法,可识别FY-3G MWRI-RM亮温观测资料中RFI的发生位置和强度。与风云三号A/B/C/D/星(FY-3A/B/C/D)不同,FY-3G MWRI-RM可以在不同时间观测到地球同一地点。因此,还可以研究RFI是否有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RFI信号确实存在于MWRI-RM的低频通道10。65 GHz亮温观测资料中,在中国和欧洲都有集中或零散分布区域,并且呈现日变化特征,RFI强度在白天普遍大于夜间。

    FY-3G微波成像仪—降水型无线电频率干扰信号识别无线电频率干扰信号日变化特征

    基于毫米波云雷达的两次冰粒过程对比分析

    韩佳媛张曦王淼董秋实...
    707-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对大兴机场两次出现冰粒的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环流形势都是高空槽过境,中层有西南急流且水汽充沛,但近地层的大气环境差异较大。(2)两次过程云顶高度超过-10 ℃线高度,是冰相融化机制,大气垂直环境并非都为"冷—暖—冷"的特点,也存在上冷下暖的情况。(3)降水粒子的非单一性造成线性退极化比Ldr在0℃层以下的值不仅大于非冰粒阶段,更远大于0℃层之上,其特征不受降水强度影响。(4)反射率因子表现为0 ℃层及以下强度明显强于0 ℃层之上,主要由降水强度引起变化,其特征和粒子相态相关性较小。(5)两次过程中粒子的下落速度和速度谱宽特征呈相反趋势,在冰粒阶段其特征都处于雨雪间过渡数值的范围。同时风廓线雷达的冰粒阶段垂直速度特征也和毫米波雷达速度特征相符合。

    毫米波雷达冰粒形成机制回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