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扫码查看
为探明乌龙茶品种鲜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轮廓特征,以绿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一芽二或三叶)和成熟鲜叶(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对照,对采自乌龙茶品种春、秋两季的幼嫩和成熟鲜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和统计模式识别.结果表明,茶树品种、芽叶嫩度和采摘季节对供试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均有影响.全部供试茶样可按茶树品种特性划分成乌龙茶与绿茶品种2大类群,且芽叶嫩度对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影响仅次于茶树品种特性引起的茶样组群差异.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成熟鲜叶、春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及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成熟鲜叶间存在客观的类群区分.不同鲜叶来源对供试茶样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大部分游离氨基酸组分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较高的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和较低的 γ-氨基丁酸含量是乌龙茶品种有别于绿茶品种春季鲜叶的主要差异性成分;相同采摘季节的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相较成熟鲜叶拥有更高的精氨酸含量,而不同芽叶嫩度的春季和秋季乌龙茶鲜叶存在不同的差异特征组分.因此,茶树品种遗传特性是影响茶树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主导因子,乌龙茶特定的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化学模式为其加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Pattern Recognition of Free Amino Acids Profile in Fresh Leaves of Oolong Tea Cultivars

Oolong teaGreen teaTea shootsAmino acidsPattern recognition

张应根、宋振硕、陈林、陈键、王丽丽、项丽慧

展开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州 350013

乌龙茶 绿茶 鲜叶 氨基酸 模式识别

福建省属公益类项目福建省属公益类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2018R1012-42019R1029-52020J011364CXTD2021004-2

2023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627
ISSN:1005-3395
年,卷(期):2023.31(6)
  •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