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浅层与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浅层与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扫码查看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两种层次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超声引导下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S组和D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插管后行超声引导下SAPB,S组为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SSAPB),D组为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DSAPB);C组为对照组,术前不进行神经阻滞操作。3组手术结束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镇痛。记录3组患者术后1 h、6 h、12 h、24 h和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术中丙泊芬、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及患者有效按压次数。如疼痛超过耐受度,临床医师可视情给予肌内注射吗啡10 mg进行补救并记录;比较3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术后24 h和48 h 3组患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结果:S组和D组术后1 h、6 h、12 h、24 h和48 h的VAS评分均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C组(P<0。05,P<0。01),D组和S组组间上述时间节点VAS评分均差异不显著(P>0。05);S组和D组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均显著少于C组(P<0。05);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显著晚于C组(P<0。05),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少于C组(P<0。05);C组术后48 h注射吗啡比例非常显著高于S组和D组(P<0。01)。S组和D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低血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5);3组组间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 h、24 h、48 h,S组与D组的NK细胞比例显著高于C组,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C组(P<0。05);C组术后1 h、24 h、48 h NK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麻醉前、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结论:SSAPB和DSAPB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可减少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陈宇、刘晓梅、王景华、吕浩

展开 >

100048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麻醉科

北京,解放军第305医院麻醉科

前锯肌平面阻滞 乳腺切除术 术后镇痛

CXPY201733

2021

人民军医
人民军医出版社

人民军医

影响因子:0.473
ISSN:1000-9736
年,卷(期):2021.64(6)
  • 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