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扫码查看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1995—2018年5期的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转移矩阵及动态度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比分析研究区各时期的景观格局状况和破碎化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GI网络结构要素以核心区为主,其他要素分布较为零散;(2)林地与草地面积占比超过96%,是研究区两大优势景观类型,除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总体缩减外,其余景观类型面积总体增加;(3)各时间段景观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与草地、耕地之间,2007—2013年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4)由景观格局指数结果可知,斑块类型水平上,6大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且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度有所削弱;景观水平上,研究区内部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形状复杂程度总体升高,蔓延度与聚集度总体降低,整体连通性较差。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景观格局相关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的土地利用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
Dynamic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Qionglai Mountain-Daxiangling Area of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何柳燕、李春容、谭小昱、罗言云

展开 >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邛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四川 成都 611530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大熊猫国家公园

2023

四川林业科技
四川省林学会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林业科技

影响因子:0.452
ISSN:1003-5508
年,卷(期):2023.44(2)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