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起,塞林格作品中所展现的东方色彩愈发浓烈,这种变化显然与他接触并参习中国的禅道思想和印度的吠檀多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颇为遗憾的是,学界虽然注意到了塞林格创作的东方转向,却往往只将其与禅道相联系,而甚少关注同属东方文化脉络的吠檀多哲学.诚然,禅宗所倡导的"见性"说与道家所尊崇的"自然"观,的确契合塞林格笔下人物对本真的"守望",但这些人物在灵性成长过程中的行动准则、婚姻导向及生死态度等方面,却明显流露出吠檀多思想的痕迹.从吠檀多哲学这一全新角度重释塞林格作品,不仅可以探究作者创作思想的多重维度,还能窥见塞林格借印度智慧给予读者的种种灵性启悟,亦可进一步挖掘其笔下"守望精神"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