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以来,华北村庄普遍建立青苗会组织看护田禾.适应看青活动的需要,青苗会划定"青圈"作为村庄看青范围,"青圈"内的所有土地均属青苗会的"势力范围",看青人围绕"青圈"巡视田禾,村庄则按照"青圈"内的土地数量征收"青钱".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华北村庄形成了"本圈""外圈""开圈""连圈""活圈""死圈"等一系列与"青圈"密切相关的规则.晚清以降,官方摊派基本上以"青圈"为单位征收,"青圈"由看青范围演变成为赋役征收的重要依据,华北村庄在历史上首次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边界.由于"青圈"事关村庄公共经费和地方财政收入,因"青圈"跨村、跨里、跨县引发的纠纷不断,如何化解"青圈"纠纷成为华北乡村官民面临的一项重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