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佞佛亡国"的历史形象是在唐代佛教与政治的相互激荡中逐渐定型并固化的.荀济、卫元嵩、傅奕等虽早有"佛害政祚"之说,但始终只是边缘之声.贞观年间,唐太宗素有抑佛之意,且在君臣论治中长期思考梁武亡国的原因,其所颁《贬萧瑀手诏》直斥"梁武穷心于释氏","社稷俄顷而为墟".太宗手诏将梁武帝"佞佛亡国"说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在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唐代中后期,佛教与政治的纠葛日趋复杂,朝臣们出于维护"贞观故事"政治路线、防止危害社会经济、捍卫儒家道统等考虑而发出的反佛言论,又强化了梁武帝"佞佛亡国"的历史形象,使之逐渐定格在历史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