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炳哲视野中的"他者"具有多维的批判向度,通向一种"暴力辩证法".具体来说,"他者"具有五重批判向度:一是作为"本真客体"的"他者"与"暴力辩证法".韩炳哲区分了"本真的对象化"与"非本真的对象化",在本真的对象化中,客体首先是作为与主体对立的"他者",具有不能被主体规训的"全然他性","他者的消失"本质上就是作为"本真客体"的对立和否定向度的消失.二是作为"同者"对立物的"他者"与"暴力辩证法".韩炳哲区分了"同者"与"同一者","同一者"是与"他者"并存的,而"同者"是要消解"他者"的,"他者的消失"必然导向某种去差别化的绝对的同一性,导向一种"同者"的暴力.三是作为"本真自我"关系物的"他者"与"暴力辩证法".韩炳哲指出,"本真自我"只有被纳入与"他者"的关系中才是可能的,在其中,"他者"是确证"本真自我"的根本路径,"他者的消失"同时意味着同质化的扩散,意味着主体自我生产的孱弱.四是作为"本真爱欲"的"他者"与"暴力辩证法".韩炳哲区分了"需求"与"渴望","需求"是指向自我的,"渴望"则是指向"他者"的,而"本真爱欲"的对象正是"渴望","他者的消失"必然生产囿于纯粹自我的"病态自我".五是作为反叛资本逻辑的"他者"与"暴力辩证法".韩炳哲指出,资本逻辑构建了一种消费主义的律令,"他性"沦为一种交换关系的真实性,"他者的消失"带来了包括自我异化在内的多重危机.韩炳哲上述关于"他者的消失"与"暴力辩证法"的探讨既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也有其理论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