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加入协约国,为中国参加战后和会奠定了基础.英、法来华招工及华工赴欧初期,由于中国处于中立国地位,有关华工的报道多见于在华出版的英文报纸,中文报纸则较少提及.1917年中国对德绝交及正式对德宣战以后,中文报纸介绍旅欧华工的文章渐多,及至一战结束之际,蔡元培率先提出"劳工神圣"的口号,新闻界大力褒扬华工在欧洲战场的功绩.自1918年底大批旅欧华工被遣返回国起,报纸关注的焦点由华工贡献转向华工安置问题,报界言论倾向于将部分流落在城市的归国华工视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忧".与此同时,因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而陆续回国的东线华工,则被北洋政府视为传播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危险"分子.政府对旅俄华工的严加防范,以及国内舆论对俄国革命的陌生和误解,促使报纸对归国华工的报道倾向在同情与恐惧之间游移.一战前后,中英文报纸对旅欧华工的报道及对华工观感的变化,既受到一战战局、战争善后、俄国革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亦无法脱出一战前后国内政情起伏、南北和战等内部因素的勾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