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山东省多中心研究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3月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6版)》经核酸检测确诊并治愈出院(或死亡)共计105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以及胸部CT影像资料.其中普通型患者(普通组)92例,重型或危重型患者(重症组)13例.对胸部CT影像学基本特征及动态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普通组与重症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初期临床症状主要为不明原因发热(85%,90/105)、咳嗽、咳痰(72%,75/105).实验室检查异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减低(11%,12/105)及淋巴细胞计数减低(38%,40/105).胸部CT基本征象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双肺呈多发磨玻璃病变(GGO)(98%),平均受累肺叶3个(2,5),主要分布于肺中、外带胸膜下;进展期大部分GGO实变(96%)、伴小叶间隔增厚(64%),部分呈铺路石征(42%),反应性胸膜增厚(23%),胸腔积液(3例),气胸(1例);恢复期显示纤维条纹征(49%).另一重要特点为双肺外带表现明显的空气-细支气管征(41%)和微血管扩张征(40%).普通组与重症组对比结果显示,重症组受累肺叶数目多于普通组(P<0.001);重症组受累半定量积分高于普通组(P<0.001).重症组铺路石征(85%vs 34%,P=0.001)、小叶间隔增厚(92%vs 61%,P=0.029)及胸膜增厚(69%vs 16%,P<0.001)、纤维条纹征(85%vs 43%,P=0.007)相比更高.胸部CT动态影像分析结果显示,疾病初始阳性影像表现迟于临床症状,肺部CT 5 d(5,6)开始呈阳性,CT病变进展时间5 d(5,7),持续进展至11 d(10,14)即CT病变峰值时间,CT病变转归时间12 d(11,15).病灶进展与转归时间的长短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核酸检测阴性后影像转归滞后.结论 COVID-19胸部CT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表现,主要为典型磨玻璃病变及其特征性动态演变,以及空气-细支气管征和微血管扩张征表现,结合半定量评估,可以为COVID-19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