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通观与涵化:萧萐父学术思想与珞珈中国哲学学派

通观与涵化:萧萐父学术思想与珞珈中国哲学学派

扫码查看
萧萐父的学术贡献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建构船山哲学体系,引领船山学的研究;提出了明清之际"坎坷启蒙说",超越了梁启超、侯外庐的有关说法;晚年,提出了通观—涵化说.萧萐父的学术思想也存在一定局限,如他所说的"文化主体性"即忽视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及其积极的哲学价值.珞珈中国哲学学派的行为纲领为"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这五句二十字起源于学科点培养教育研究生的需要,在世纪之交成为该学派的界定标准.通观—涵化说是萧萐父晚年对于其学术思想的终极提炼和升华,居于其学术思想体系的最高层面.此说经历了 一个从1993年的"二句诗"到2005年的"四句联"的发展过程.通观—涵化说是珞珈中国哲学学派的思想灵魂.萧萐父的易学研究主要体现在船山哲学研究上,其易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文易"说和"意象美"说上.船山易是珞珈易学的远源,十力易是其近源,萧萐父是珞珈易学学派的开创者."貌似杂越,情乃一贯"是萧萐父对其一生学术思想最精准的评判,"杂而多变,情乃一贯"次之,而"好奇兼爱"一句则属于奇辞,不是其本意.

丁四新、赵乾男

展开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

教育部,北京,100084

萧萐父 船山哲学 明清早期启蒙说 通观—涵化说 珞珈中国哲学学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5ZDB006

2024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

ISSN:
年,卷(期):2024.(1)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