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乡村教育救国、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问题背后始终隐含着一条文化曲折发展的主线,而乡村教育是这条主线的重要载体.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从邹平实践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总结反思,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中西文化比较,一直贯穿着文化救国到文化自觉的思想逻辑,试图找寻中西文化的契合点,通过乡村教育去塑造一种新的道德伦理文化,最终实现乡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践虽然因陷入"伦理本位"而不能自拔,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考察和对乡村主体的在场确认,丧失了乡村主体的群众基础而未能成功,但却对研究当下乡村问题具有启发价值,让我们跳脱现有研究思路的局限,从"历史文化背景—人的主体在场—社会结构"的互动分析框架中去重新思考乡村建设问题,突出历史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从历史、文化、社会和实践维度为乡村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提供思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