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论语》的"知"论与中国知识论的萌芽——兼论历代儒学对孔子"知"论的削弱及其影响

《论语》的"知"论与中国知识论的萌芽——兼论历代儒学对孔子"知"论的削弱及其影响

扫码查看
《论语》的"知"涵盖概念"正名"、以已知求未知的逻辑诉求、以"实证"为核心的知识来源及求知态度、方法、目的等,是中国早期知识论的萌芽."仁"规定儒家方向及和谐发展的目标,"礼"为"仁"的制度化、仪式化,实现儒家目标的实践及其主体则主要依靠"知""知者"而非单纯的"仁者"."仁"固为孔子思想核心,但只有这个核心,并不足以构成原儒宏大的思想体系.因而孔子把"仁""知"作为具有很强互补性的两大哲学概念,互为支撑、缺一不可.但孔子以后,尤其是宋、明时期,"知"被逐步削弱甚至排斥,宋明儒学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伦理哲学,不利于支持近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均衡发展.新文化运动批判的主要是宋、明以来的儒学,矛头直指孔子并不公平,但却有利于清理历代儒学的偏颇,回到春秋孔儒更为均衡的仁(爱)、知(智慧)、礼(法制)合理的架构中,考察原儒的理论及其体系.

张中宇

展开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331

《论语》 知识论 互补性 原初儒家 合理轨道

2024

社会科学战线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战线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417
ISSN:0257-0246
年,卷(期):2024.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