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动态形成机制的转录组分析

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动态形成机制的转录组分析

扫码查看
为探究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在菌株生理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进行探究.实验测定了2株被膜差异菌株(ATCC 17802和VP-0)的胞外多糖、胞外蛋白、信号分子AI-2、细胞渗透性和生物被膜微观形态等生理指标,研究被膜差异菌株的动态形成过程.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过程,0~12 h为可逆黏附阶段,12~48 h为不可逆黏附和微菌落形成阶段,48~72 h为成熟阶段,72~144 h为解离阶段.ATCC 17802胞外多糖和蛋白在生物被膜成熟期分泌量分别是VP-0的1.67倍和2.3倍,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信号分子含量相差不显著(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ATCC 17802呈现更聚集状态.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可知,3个处理组(72hvs8h、48 h vs 8 h和72hvs 48 h)分别鉴别出802、1 061个和267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分别有506、655个和96个差异基因下调,296、406个和171个差异基因上调.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能量代谢、鞭毛系统、转运系统等与生物被膜形成有关的方面.本实验详细划分了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阶段,也为生物被膜动态调控中的基因调控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Formation Mechanism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Biofilm

李安琪、石成龙、钱森和、王洲、赵世光、刘艳、薛正莲

展开 >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安徽省工业微生物分子育种工程实验室,安徽芜湖 241000

安徽工程大学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宣城 242000

生物被膜形成 群体感应 副溶血性弧菌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工程大学宣城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横向项目

3177208131871781KJ2017A120B2018-03

2023

食品科学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食品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327
ISSN:1002-6630
年,卷(期):2023.44(2)
  • 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