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铜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的负载岩藻黄质纳米粒子制备与分析

基于铜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的负载岩藻黄质纳米粒子制备与分析

扫码查看
为防止岩藻黄质进入肠道前在胃中分解,以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为原料,构建pH值敏感性纳米载体,用于运载岩藻黄质,以实现岩藻黄质在胃肠道环境中的高效递送.本实验从铜藻中提取岩藻黄质、岩藻聚糖硫酸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藻黄质纯度,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化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子质量、理化性质、单糖组成.以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为原料,采用聚电解质自组装法按照岩藻聚糖硫酸酯-壳聚糖质量比0.6∶1、0.8∶1、1∶1制备负载岩藻黄质的纳米粒子.测定纳米粒子红外光谱评价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的结合状态;测定负载岩藻黄质纳米粒子的理化性质及在模拟胃、肠液中粒径、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岩藻黄质负载率的变化,评价其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获得在模拟胃环境中稳定、模拟肠环境中裂解且可实现岩藻黄质高效递送的纳米粒子.结果表明,铜藻岩藻黄质的纯度为13.57%;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子质量为342 kDa,总糖质量分数为52.45%,蛋白质量分数为7.96%,糖醛酸质量分数为9.25%,硫酸基质量分数为19.26%;由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和木糖5种单糖组成,其中岩藻糖和半乳糖的含量最高.红外光谱显示,纳米粒子中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存在非共价相互作用,结合状态良好.负载岩藻黄质纳米粒子的粒径为360~430 nm,Zeta电位为26~31 mV,多分散指数为0.23~0.27,表明纳米乳液均匀稳定;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为87%~90%,岩藻黄质的负载率为87%~91%,表明纳米粒子对岩藻黄质的包裹效果较好.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3种比例的纳米粒子在模拟胃液中粒径、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岩藻黄质负载率变化不大,表明纳米粒子在模拟胃环境中稳定性较高;在模拟肠液中,粒径显著增大,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岩藻黄质负载率显著降低,表明纳米粒子在模拟肠环境中发生膨胀、解聚.纳米粒子在模拟胃环境中稳定,在模拟肠环境中裂解,实现了岩藻黄质在胃肠道中的高效递送,岩藻聚糖硫酸酯-壳聚糖质量比为1∶1时,效果最佳.
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of Fucoxanthin-Loaded Nanoparticles Based on Fucoidan from Sargassum horneri

Sargassum hornerifucoidanfucoxanthinnanoparticles

刘雪、鞠文明、徐静沂、张绵松、崔婷婷、都红芳、徐振鲁、刘昌衡、贾爱荣

展开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3

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海洋功能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山东威海 264305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基辅学院,山东济南 250353

威海人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威海 264200

展开 >

铜藻 岩藻聚糖硫酸酯 岩藻黄质 纳米粒子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教产融合试点工程基础研究类项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威海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科教产融合试点工程重大创新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22PX0962022KC042021TZXD0082022JBZ01-06ZR2022QC085

2023

食品科学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食品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327
ISSN:1002-6630
年,卷(期):2023.44(12)
  •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