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扫码查看
2004年4月-2005年4月,对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经鉴定, 共发现轮虫65种(包括亚种),其中西氏三肢轮虫(Filinia novaezealandiae)、华美腔轮虫(Lecane elegans)为我国的新记录种.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尾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udatus)、Filinia novaezealandiae、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和微型多突轮虫(Liliferotrocha subtilis).调查发现径流量对轮虫密度有重要影响,轮虫的两次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春末夏初和秋季.丰水期,轮虫密度较低;枯水期前期,轮虫密度较高;枯水期后期,轮虫密度较低.此外,轮虫种群还受到温度、盐度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轮虫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PRIMARY STUDY ON ROTIFER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GUANGZHOU SEGMENT OF THE RIVER PEARL

王庆、杨宇峰

展开 >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510632

轮虫 种类组成 时空分布 珠江广州河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406730622002CB412405

2007

水生生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水生生物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39
ISSN:1000-3207
年,卷(期):2007.31(2)
  • 12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