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01-2018年西南地区NDVI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001-2018年西南地区NDVI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扫码查看
[目的]研究西南地区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的NDVI动态特征,为该区天然林保护政策的科学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1-2018年MODIS NDVI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候数据,结合Theil-Sen中值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探讨人为和自然因素下西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结果]①各类型植被NDVI均逐年递增,增速最快的是农用地和稀树草原.岷江—乌蒙山以东是NDVI高值区和显著改善趋势区;加上云贵高原南缘,显著改善趋势区占总面积的67.09%.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的林业政策促使低NDVI植被向高NDVI植被转变是西南地区NDVI增加的原因之一.其中贡献度最大的是稀树草原类型向森林类型的转化,2001-2018年转化面积达73693 km2,净转化率逐年提高,主要分布在岷江—乌蒙山以东.③气温与不同植被NDVI的正相关性大于年降水量,在岷江—乌蒙山以东,NDVI与气象要素的正相关性都较高.在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加的条件下,41.8%的NDVI增长与气温和降水有关,二者的贡献率分别为32.35%和14.54%.[结论]随着20世纪末以来的天然林保护政策实施以及暖、湿化区域气候变化等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2001-2018年西南地区NDVI持续增加,这种增加特征在岷江—乌蒙山东、西两侧表现差异,东侧森林增加面积、NDVI改善趋势普遍高于西侧.
NDVI Changes and Driving Factor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2001 to 2018

杨艳蓉、侯召朕、张增信

展开 >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NDVI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区域气候 西南地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971670

2021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658
ISSN:1000-288X
年,卷(期):2021.41(2)
  • 10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