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扫码查看
通过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试验,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探讨东北棕壤土区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辽宁沈阳设置连续两年(2014-201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免耕覆盖(NTS)、旋耕还田(RTS)和翻耕还田(PTS)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腐解率和碳氮磷钾养分释放率,分析秸秆还田方式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TS和PTS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秸秆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碳>氮.NTS、RTS和PTS处理秸秆两年平均腐解率分别为38.8%、78.0%、65.9%,两年平均碳释放率分别为56.5%、78.8%、69.4%,氮释放率为16.7%、53.5%、38.8%,磷释放率为81.3%、92.5%、89.8%,钾释放率为92.0%、99.4%、98.9%.NTS处理秸秆腐解率及碳氮释放率与还田时间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RTS和PTS处理秸秆腐解率、碳氮释放率及3种还田方式秸秆磷钾释放率随还田时间变化符合米氏方程.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RTS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PTS处理(P<0.05),与NTS处理金磷含量差异不显著,3种还田方式土壤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秸秆腐解和耕层土壤培肥效果,东北棕壤土区建议玉米秸秆还田方式为旋耕秸秆还田.
Effect of straw return methods on maize straw decomposition and soil nutrients contents

田平、姜英、孙悦、马梓淇、隋鹏祥、梅楠、齐华

展开 >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沈阳 110866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秸秆腐解率 养分释放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5031162016YFD03001032016YFD0300801资助

2019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937
ISSN:2096-6237
年,卷(期):2019.27(1)
  • 55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