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东北地区产水量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东北地区产水量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扫码查看
近20年来,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且该区域处于我国最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因此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有助于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本研究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气象和土壤数据,结合INVEST模型,研究近20年来东北地区产水量时空分布格局,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土地利用变化对东北地区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90-2010年间,中国东北地区产水量先降低后增加;空间尺度上,辽东山区、长白山区产水量较高、中部平原区产水量较低,而大、小兴安岭产水量则介于二者之间;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降水是导致东北地区产水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研究区产水量的影响较小。

吴健、李英花、黄利亚、卢正茂、于大炮、周莉、代力民

展开 >

中国科学院森林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16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吉林长白山西坡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吉林抚松134506

吉林省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安图133613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辽宁丹东118002

展开 >

土地利用变化 气候变化 InVEST模型 产水量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

KFZD-SW-305-001

2017

参考文献引证文献相关文献
同作者其他文献同项目成果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CSTPCDCSCD
影响因子:1.439
ISSN:1000-4890
年,卷(期):2017.36(11)
吴健,李英花,黄利亚,等.东北地区产水量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7,36(11):3216-3223.DOI:10.13292/j.1000-4890.201711.032.
  • 24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