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贵阳市2008-2017年景观连通性评价与时空特征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贵阳市2008-2017年景观连通性评价与时空特征

扫码查看
在快速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交互下,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对生态安全和景观可持续性产生影响.以典型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为对象,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评价贵阳市2008、2013和2017年景观连通性,分析10年间贵阳市景观连通性以及生态廊道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7年,贵阳市景观类型变化特征以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为主.研究时段内,贵阳市景观格局的核心区面积持续增长,景观连通性小幅上升,但孤岛面积增加明显,景观破碎化程度严重.贵阳市景观连通性整体较好,中等级以上连通性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以上;10年间,贵阳市景观连通性水平表现出中心城区先变弱后增强,四周逐渐增强的趋势.贵阳市景观生态廊道长度和数量均先减后增.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空间格局、构建生态安全网络格局提供参考.
Landscape connectivity evaluation and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Guiyang City from 2008 to 2017 based on MSPA and MCR models

李怡欣、李菁、陈辉、王志杰

展开 >

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550025

山地生态与农业生物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贵阳550025

景观连通性 阻力面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贵阳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大学培育项目贵州省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4206103941701319贵大培育[2020]46号GNYL[2017]009

2022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CSTPCDCSCD
影响因子:1.439
ISSN:1000-4890
年,卷(期):2022.41(6)
  • 2
  • 8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