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和恢复对柽柳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红外碳组分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和恢复对柽柳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红外碳组分的影响

扫码查看
.湿地生态系统在土壤有机碳(SOC)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SOC含量的变化,然而SOC含量及其组分对湿地环境变化的响应尚需深入探究.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退化和恢复柽柳湿地为对象,结合中红外光谱技术,探讨湿地退化与恢复对0~100 cm的SOC含量及红外碳组分的影响,并阐释SOC含量与其组分之间的关系.相较于退化湿地,湿地恢复显著增加了 SOC含量,特别是在上层土壤(0~40 cm),主要归因于恢复湿地高的土壤可利用水分和氮以及低的盐分促进了柽柳叶片光合CO2同化(低的叶片δ13C)和碳固定,进而导致SOC含量增加.湿地恢复显著影响了 SOC组分,与退化湿地相比,恢复湿地土壤具有高的碳水化合物(1050 cm-1)和低的芳香族碳组分(1630 cm-1)相对含量.恢复湿地低的植物凋落物碳氮比和高的光合碳产物通过凋落物分解和根系分泌物向土壤中输入较多的小分子有机质,解释了恢复湿地土壤中高的碳水化合物与芳香族碳组分的比值.另外,SOC含量与碳水化合物呈显著正相关,与芳香族碳组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恢复湿地高的碳水化合物比例有利于SOC含量的提高.植物和土壤因子对SOC的调控及其对湿地变化的反馈,表明湿地恢复或保护等可持续湿地管理措施增加了地下SOC固定,对实现全球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意义.
Effects of wetland degradation and restora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infrared carbon com-pounds of Tamarix chinensis woodland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邵鹏帅、韩红艳、孙景宽

展开 >

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滨州256603

碳固持 碳中和 中红外光谱 湿地恢复 黄河三角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3210138732001134ZR2020QD004

2022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CSTPCDCSCD
影响因子:1.439
ISSN:1000-4890
年,卷(期):2022.41(7)
  • 6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