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鲨类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鲨类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扫码查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在环境中持久存在,通过大气、水体和物种迁徙从近海向深远海传输,易在生物体内富集,具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海洋中的POPs多贮存于海水和海底沉积物中,并可沿食物链传递,在生物体内积累放大,对生境和物种健康具有潜在威胁,已引起了广泛关注.POPs的含量水平受环境污染程度、气候变化、种间摄食行为、代谢能力、脂肪含量以及代际传递等因素影响.鲨类是海洋中的关键捕食者,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强调控作用.近些年,全球鲨类资源显著下降.鲨类多处于海洋食物网的顶端或近顶端,由于POPs的生物富集和放大效应,鲨类体内含量相对较高,不利于其资源恢复.为了解POPs对鲨类的影响及其潜在科学研究价值,本文整理了20余年来国内外鲨类POPs的研究,归纳总结了POPs在鲨体内的富集过程和影响因素、污染水平以及对鲨类的生理损伤及生态方面应用.鲨体内POPs主要集中于肝脏,以多氯联苯、滴滴涕和多溴联苯醚为主,对内分泌、免疫、生殖和神经系统,乃至生长发育均具有较大负面影响.此外,在厘清种间种内资源利用方式、营养生态位分化及评估栖息环境污染状况等方面,鲨体内POPs特征也有潜在应用价值.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shark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bioaccumulationsharkpollution level

任虹烨、马玉欣、李云凯

展开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上海200030

农业农村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09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00071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

展开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生物富集 鲨类 污染水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开放课题农业农村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3187257317ZR14130002017-1A032019-3

2023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439
ISSN:1000-4890
年,卷(期):2023.42(7)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