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ALK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

ALK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

Targeted treatment of ALK-rearranged advanced NSCLC

扫码查看
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80%以上为非小细胞肺癌,由于起病隐匿且缺乏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放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EMIA-ALK融合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靶点之一,它是通过细胞外配体结合区与胞内的酪氨酸激酶区结合,导致酪氨酸激酶激活并表达,从而获得致癌作用.ALK融合基因阳性肺癌占非小细胞肺癌总体的3% ~5%,对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有效.克唑替尼作为第一个用于治疗晚期ALK重排肺癌的药物,耐受良好,与传统化疗相比受益更大,提高客观缓解率,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二三代药物包括赛瑞替尼、艾乐替尼、布格替尼和劳拉替尼也取得可观的临床获益,与一代药物相比更具优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耐药,包括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目前最常见的耐药机制是ALK基因的二次突变,L1196M突变和G1202R突变分别是克唑替尼和二代ALK抑制剂最常见的耐药突变.目前针对耐药发生后,首选的治疗措施是下一代ALK抑制剂,其他还包括与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或培美曲塞的联合治疗.充分了解耐药机制将有助于耐药后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叙述了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关键临床试验,以及有关耐药诊治的相关进展.

赵梅、张以若、杜瀛瀛

展开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安徽合肥230032

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ALK基因 靶向治疗 耐药

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

1704a0802163

2020

中华全科医学
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

中华全科医学

CSTPCD
影响因子:1.688
ISSN:1674-4152
年,卷(期):2020.18(2)
  • 5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