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骨支抗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在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畸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2022 年2 月至 2023 年 2 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 68 例,采用骨支抗联合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分别于矫治前、矫治 12 个月后拍曲断层片和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硬组织相关指数、面高及软组织相关指数,对患者矫治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矫治后,上齿槽座角(SNA)、上齿槽座点到Y轴距离(A-Y)、有效上颌长度(Co-A)、上齿槽座点到X轴距离(A-X)均大于矫治前,上中切牙长轴到前颅底平面的交角(U1-SN)小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矫治前后上颌腭平面与X轴相交的前下交角(PP-X)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下齿槽座角(SNB)、下齿槽座点到Y 轴距离(B-Y)、颏前点到 Y 轴距离(Pog-Y)、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IMPA)小于矫治前,下颌平面与X轴相交的前下角(CoGn-X)大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矫治前后髁突点到颏顶点间距(Co-Gn)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下齿槽座角(ANB)、测量Ao和Bo之间的直线距离(Wits值)及颌突角大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鼻根点到下颏下点的直线距离(N-Me)、前鼻嵴点到颏下点的直线距离(ANS-Me)、上唇突点至E线(UL-E)、鼻底点至Y轴的距离(Sn-Y)大于矫治前,软组织颏前点至Y轴的距离(Pog-Y)小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头部蝶鞍中心到下颌角点的直线距离(S-Go)、鼻根点到前鼻嵴点的直线距离(N-ANS)、下唇突点至E线(LL-E)、鼻尖点至Y轴的距离(Prn-Y)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支抗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在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畸形治疗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硬组织、面高及软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