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改"冤屈"为"怨恨":《窦娥冤》初译本考异

改"冤屈"为"怨恨":《窦娥冤》初译本考异

扫码查看
1838年,《窦娥冤》由启蒙思潮下重视女性平民主人公的法国汉学家巴赞首次翻译.比勘译本与所据臧本发现,他总体上强调"极致审慎忠实",唯对窦娥唱词改持"翻译不是屈从"的理念.巴赞把窦娥的"冤",译为由休谟列入悲剧情绪的"怨恨",对应汉语同音字"怨".不过,译本里主人公的"正义怨恨",已迥异于休谟意义上属于观众且与社会整体"正义"对立的"怨恨",法学出身的巴赞使用的是另一位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斯密《道德情操论》《法理学讲义》改造后的概念.通过作为批评的翻译,巴赞把窦娥重塑为有别于古典标准的现代悲剧主人公.

斯维

展开 >

重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2023CDJSKJC07

2024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研究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447
ISSN:0257-5876
年,卷(期):2024.(6)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