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

方宁

月刊

0257-5876

cnwyyj@sina.com

010-64934162 64935587 64974775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研究/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文艺理论刊物。研究探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介绍各种学派,涉及思维科学、文艺学、文艺规律、艺术学、美学、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稿 约

    3页

    深化唐代文学研究学术体系建设,促进新时代中华经典传承

    刘宁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文学具有重要的经典价值,大量作品是影响深远的中华经典.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华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唐代文学研究要积极加强经典研究,深入认识唐代文学的经典价值,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唐诗学具有鲜明的经典研究特色,从奠基者南宋严羽到元明清的后继者,对以盛唐诗为代表的唐诗经典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其经典研究具有深入探索艺术典范、充分关注创作主体、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等突出特点.唐代文学研究要积极继承传统唐诗学的宝贵遗产,强化经典研究,突破唐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理论创新不足、内外研究不能充分贯通等发展瓶颈,深化唐代文学研究学术体系建设,促进新时代中华经典传承.

    周筼《词纬》与清代词谱学之建构

    沙先一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筼长于声律之学,所编《词纬》三十卷是清初重要的词谱著述,为清初词谱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由于未能刊刻,故仅以抄本形态流布于清代词坛,今仅存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三十卷初稿本的残本.《词纬》所载词调、分体标句、制谱方法等不少为《钦定词谱》采用,此后《词矩》《词系》等亦有征引.《词纬》追求辑录词调、词体之齐备,选录数量超过《词輭》《词律》诸书,在选调备体方面成就卓著.周筼校勘词调时采用理校法,这种理念虽有一定危险性,但为晚清词籍校勘学普遍吸纳.由于周筼经眼珍稀文献众多,故《词纬》中的异文具有较高的校勘价值.

    声音之道:况周颐读词论与词学传习

    彭建楠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词以学词的"有声"实践,贯穿词体发展史.20世纪初况周颐著《蕙风词话》,分列条目阐发读词原理,系统建构读词方法论.况周颐的方法论自觉,源于对晚清以来词学传习问题的观察:随着词体声律学的"学究化",学词者过分追求读词协律的精确性,为补救时弊,况周颐从熟精词调、领会词意、读懂词心三个学习层次论述读词方法,更延伸至对词人心性修养的思考.况周颐的读词论对新式课堂的词学教育产生影响,授词课者倡导学生读词、作词,感受词体"声调之美",这既符合新文学教育对纯粹审美体验的要求,也使词学传习得以维持原本的专门性.读词与学词还发挥着"情感教育"的普适性作用,彰显诵读传统的现代意义.

    打造经典的方式:伤痕文学与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

    马炜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通过肯定伤痕文学"批判'四人帮',开启新时期"的叙事模式,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导向和话语规范.这次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采用"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评奖机制,是文艺界"群众路线"的创新和深化.评奖过程中的"评选意见表"和"读者来信"被赋予评判作品价值和挑选文学经典的权力,专家凭借对"读者群众"意见的摘编征用,塑造出读者阅读趣味、专家审美标准和主流意识形态高度一致的景象,饱受"歌颂和暴露"问题争议的伤痕文学最终大量获奖.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深度参与了将伤痕文学塑造为经典作品的过程,成为新时期文艺界积极探索实践文艺民主机制的生动范本和有益尝试.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技术想象及诗学精神转型

    詹玲
    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竞速技术现代性为主导价值逻辑的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在用超速、超力和超量等超级技术、技术物想象,营构出具有崇高美学精神的技术乌托邦的同时,也将人与技术的关系理解为相互对抗.近些年,一些青年科幻小说家尝试从中国技道哲学传统、"十七年"儿童科幻小说中汲取思想资源,结合西方后现代、后人类技术哲学思想,从整体观出发,改技术竞速为人技共速,或重返天、地、人、技一体的自然观念,建构圆融、和谐的诗学精神,或将技术资本作为人发展、完善自我的原生/再造资本,预演人机共生的未来可能,或想象语言技术的物理力量,用神秘的超自然力消解技术理性力量,重塑新的主体崇高.纯粹、无所顾忌的自由想象,使这些小说保持了中国科幻小说一以贯之的技术乐观主义精神,呈现出单纯、明朗、积极向上的诗学调性.

    制造《刺虎》与经典终结——兼论戏剧经典生成的偶然性

    张诗洋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传奇《铁冠图》中的《刺虎》折子戏,因梅兰芳1930年赴美演出临时加演大获成功而成为昆曲经典,又在"戏改"时期的历史顿挫中被艺人自觉禁演.其间,《刺虎》经历了戏曲、诗歌、子弟书、小说、话剧等多种文体的文本互动,以及昆曲、京剧、高腔、汉调等不同地方剧种之间的移植改编,又因与民国多起时事案件互文而不断增加知名度.《刺虎》在经典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各个环节,均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在实际舞台演出历程中,演出时机、外部政策、市场运作、舆论效应等因素,"代言人""策划人""评论人""观众"等角色,均可能是戏剧经典化的制造者和消灭者.

    赋魅、求真、奇观:从《阎瑞生》演出史重审"新闻戏"的生成

    李尔清
    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0年,洋行买办阎瑞生谋害名妓王莲英的案件轰动沪上,衍生出多种体裁的俗说文本,其中以戏剧界的改编最为活跃.其演绎一方面以求真纪实为导向,通过实地采风的形式竭力描摹案情细节,甚至以让案件相关人士登台的方式来还原现场,突破了戏剧的边界;另一方面又刻意求奇,抽绎出摩登景观,对市民生活进行变形、夸张等陌生化的改造,塑造想象中的都市.求真与求奇原是两种抵牾的面向,却在以"阎戏"为代表的"新闻戏"体裁中高度融合,展示出一种另类的审美观念.从"阎戏"的个案出发,可以看到戏曲与社会最为紧密的实时互动,管窥"新闻戏"的生成机制与局限性.

    邓石如的游幕经历及其艺术史意义——兼论乾嘉时期碑学的发展形态

    陈硕
    9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艺术家邓石如于乾隆五十七年迄五十八年任毕沅武昌幕府的宾客,受限于学术修养与工作能力,他只得在书法篆刻与诗歌唱和方面用力,沦为边缘性的"文艺花瓶".但这段经历使他同毕沅及幕中学者有了实质性交往,并为此后的创作、鬻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本.从艺术史的角度考察,邓石如的入幕、辞幕、重返扬州鬻艺治生,皆根植于乾嘉时期的金石文化场域和社会氛围中,其艺术实践的另类特质,使他无法获得既坚守经史考证本位、又有艺术理念的毕沅及幕中学者的真正认同.因而,这一段并不成功的游幕经历及随后对鬻艺治生方式的回归,便成为彼时新兴艺术家同主流、保守风气展开正面冲突的难得案例.而贯穿邓石如一生的高度绑定治生与创作的复杂实践,亦反映出碑学的独特发展路径,这既昭示了新的范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亦推动了书法向独立艺术门类和职业技能转化的过程.

    "学者之书"与"书家之书"——俞樾墨迹与近现代书法认知之变

    延雨
    10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考据学的繁兴赋予了深研文字勘正的学者在书写汉字上的正统地位.作为晚清遐迩闻名的朴学家,俞樾的墨迹在时人眼中"宝若拱璧",然而学术声望所引致的笔墨应酬却令他不堪其累.他自言"不工书法",平日不仅无暇赏评临习法书名帖,亦因拮据的经济状况,鲜少投入晚清士人翕然从风的金石收藏活动.他的墨迹风格更多是在面对交际往来、日常应用以及晚清政治、社会、学术等特定环境时所做的一系列回应和选择中逐渐形成的.但在书法日益学科化的今日,俞樾因擅写古体字而被归入"碑学书家",其学术盛名带动的墨迹声望,也被从技术层面进行了一种"书法化"的价值重塑.近现代转型以降,关乎书法的日常语境、参与人群和书写工具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俞樾个案所呈现出的古今认知之错位,凸显出以谱系、流派及碑帖二元论来诠释清代书法的认知局限,亦为思考毛笔时代日常书写的丰厚语境提供了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