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概念由19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首次提出,旨在表明艺术区别于哲学和科学的特质——通过塑造形象来直接认识世界、体悟真理.这一理论在随后的俄国文艺界得到继承和发展.1917年,什克洛夫斯基在形式主义的语境下批判"形象思维",指出艺术各门类的共性和目的并非对形象的"省力"式运用,而是借由视觉增加感知事物的难度,进而形成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解冻"文化的背景中,柯日诺夫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别林斯基原初概念里对个人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强调,指出个性化的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最小单位,与艺术思想具有不可分性.在视觉艺术理论的视域下,通过回溯"形象思维"的原生性概念及其在20世纪两种新解的内涵与成因,可以窥见"形象思维"理论遗产在诠释艺术创作基本问题时始终具有的开放性和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