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据学的繁兴赋予了深研文字勘正的学者在书写汉字上的正统地位.作为晚清遐迩闻名的朴学家,俞樾的墨迹在时人眼中"宝若拱璧",然而学术声望所引致的笔墨应酬却令他不堪其累.他自言"不工书法",平日不仅无暇赏评临习法书名帖,亦因拮据的经济状况,鲜少投入晚清士人翕然从风的金石收藏活动.他的墨迹风格更多是在面对交际往来、日常应用以及晚清政治、社会、学术等特定环境时所做的一系列回应和选择中逐渐形成的.但在书法日益学科化的今日,俞樾因擅写古体字而被归入"碑学书家",其学术盛名带动的墨迹声望,也被从技术层面进行了一种"书法化"的价值重塑.近现代转型以降,关乎书法的日常语境、参与人群和书写工具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俞樾个案所呈现出的古今认知之错位,凸显出以谱系、流派及碑帖二元论来诠释清代书法的认知局限,亦为思考毛笔时代日常书写的丰厚语境提供了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