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被修改的体式:汉魏乐府诗歌的口传性

被修改的体式:汉魏乐府诗歌的口传性

扫码查看
从传播和接受角度来谈的口传体式,具有用耳听而非用眼看所带来的体式特征,表现为声音关联在作品结撰中发挥的作用超过了语义关联起到的作用.以《乐府诗集》所录"本辞"、晋乐奏辞为基础来考察汉魏乐府中最具典型性的三类作品,包括以《塘上行》为代表的口传性较强的乐府,相对书面化的三曹乐府,及被视为"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可发现这些作品之口传性是如何在观念中被逐渐淡化,又如何被后代修改的作品所覆盖的.后人通过针对正文的现成主题叠加式结构特征的修改,及作者、题名、笺注等多层面增饰,将汉魏乐府改得符合书面标准,这种修改多发生在晋南朝时期,主要由文人拟作者、文集编撰者完成.现有研究常将那些被书面化修改后的文本作为依据,自然会导致汉魏乐府口传体式被忽视、遭争议.

徐艳

展开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口传性 书面化 汉魏乐府诗歌 体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1BZW085

2024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学评论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34
ISSN:0511-4683
年,卷(期):2024.(2)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