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杨义

双月刊

0511-4683

010-6526455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学史观的转型重塑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康震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代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的观念持续转型发展,逐步走向开放、包容、立体、科学.在"第二个结合"思想引领下,大规模、系统性的文献整理与理论阐释成就斐然,古代文学研究的知识谱系、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古代文学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走上学科化、学术化和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第二个结合"古代文学研究文学史观转型重塑现代化进程

    "现代中国文学传统"的探索历程

    吴晓东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现代中国文学传统"的探索,对现代文学中所蕴含的中国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研究范式和话语形态的凝练,构成了一代代研究者的叙事主轴.在构建"现代中国文学传统"的过程中,研究界对"五四"的重估,对"现代民族国家文学"的语言形式和审美范式的重塑,以及对中国革命光辉历程的再现等构成了主要的面向,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可管窥75年来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现代文学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传统""民族国家文学"中国革命

    从多重侧面看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历程

    高建平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中国文论至今已经走过了 75年的历程,其间经历了"新开端""新变化""新时期""新世纪"和"新时代"五个阶段.当代中国文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方资源,以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文艺思想为主体,在与古代和外国的文艺思想的对话中不断发展.中国文论体系的建构,在各个时期的文论教材中有着清晰的体现.贯穿这75年的文论发展历程的,始终是"人民观"这条红线.在不同的时期,"人民观"不断发展,获得了新的、丰富的内涵.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论教材与学科体系人民观

    自主原则与原创精神——构建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论自觉

    韩经太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现自主原则与原创精神的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现在亟需实践论的自觉.实践论之论纲有四:一是确立文学"第一命题"中"人"的中心地位,为此而辨析历史性展开的"人学三维",进而明确其现代化整合的精神路标;二是确认契合于中国文学特色特质的古今通观和分科跨界关注方式,在涵涉中国特色"三大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中,以"道术不二"的实践论自觉探索难题化解之道术;三是聚焦中国当代美学"美在意象"说所提炼的中心话语"意象",通过还原"意象"原创之际的文学理论语境,深入揭示"意象与语言一体化思维"的核心原理,并凸显关于"语言是意象之家"的中国表述之话语智慧;四是基于现实艺术生活的理论需求,提炼富有现代活力的先哲庄子"天籁"说为中国文学之艺术至境的精神标识,并在"天籁"的创新阐释中发现其作为"第二个结合"之"结合点"的特殊底蕴,基于此而进一步探询"美的规律".实践论自觉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的问题意识.

    自主原创中国文学知识体系实践论

    构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基于文化主体性的考察

    崔唯航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主体性的核心在于坚守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前提.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意味着摆脱外来观念的束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自己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近代中国遭遇空前危机,中国知识体系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失落了自主性,进入学徒状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从中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现代知识体系,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必须坚持立足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彰显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

    知识体系学徒状态独立自主主体性原创性

    当代学科生产与民间文学的发展自省——基于中国学术共同体自主学科建设的分析

    康丽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省中国学术共同体在百余年学科发展进程中自觉建构的史谱与成果,可以清晰发现,中国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常态化地呈现出附着性的特质.这种特质常被视为学科基质的固有成分,内化为学科认知中不可撼动的自然秩序,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学科的成熟与独立发展.在民间文学即将重获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独立二级学科地位的时间节点,重述自主学科建设的预警机制与自省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自觉.消解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附着性焦虑,需要学术共同体在当代学科生产中开展学科共有价值的持续教育与挖掘以坚固共同体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适应时代变迁需求且能够提供学科间互文贡献的范式革命.

    民间文学学科附着性学科基质共同体意识范式革命

    无法忘却更不能幻化:《野草》与转换期的梦

    熊鹰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草》中的"梦"常以"我梦见"开头,常表述为"我看见",这种受主体控制的梦是这一时期鲁迅有关梦的写作中出现的新特点.这一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与鲁迅同一时期翻译的《小约翰》有关.与弗洛伊德不同,《小约翰》的作者蔼覃的"清醒梦"理论将梦理解成实在的个人经验,而不仅仅是无意识.这种新理解促使遭遇到个人与社会理想挫折的鲁迅重新思考梦的意义,并重拾不能全忘的"梦",促生了 1926年前后的回忆性写作.

    鲁迅《野草》《朝花夕拾》《<呐喊>自序》爱罗先珂

    重审"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及其概念建构路径

    付祥喜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命名,至今仍然存在很大分歧.针对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首先需要区分"史料"与"文献"、"史料学"与"文献学"等学科核心概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可提出:作为学术概念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既不能混用,也不能彼此替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与现代文学文献学分别拥有不同的学科内涵、学科谱系和研究范式,既互相影响又独立发展,很难说谁优谁劣、谁初级谁高级."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概念源于现代文学史料工作实践,随着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发展而发展.不但对"史料"概念的选择与使用经历了 一个从"材料"到"资料"再到"史料"的过程,还呈现出从"史料"到"史料研究"再到"史料学"的概念建构路径.就此而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作为学科命名,有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概念建构学科自觉

    从"远方的忧郁"到"生命阈限"——论沈从文小说的深层结构

    张杰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的小说不拘常法,以求"变"闻名,尽管作品面貌万千,但仍有几个基本意象在文本中反复出现,承担着重要的结构功能,共同生成了"万变不离其宗"的"结构法".沈从文以云坟意象,建构"爱与死为邻"的主题范式,前期"看云"姿态将风景与人事错综,叠合出"向远方凝眸"的愁绪,经由坟书写推动"风景变频".后期云坟想象同步转向隐秘叙事,"远方"视点烛照过去的迷梦,共建了双重时间话语.沈从文深谙用"落雨"中断"看云"视域下的原叙事空间,借声音实现空间跳转或以"沄声入梦"赋形再生空间.梦境"照明"了人物主体性地位,也"区隔"了"局外人"的视域盲点,最终形成结构突转直趋死亡.沈从文在死亡结局上凸显了癫子身份与山洞空间的阈限性,并从生死转化的仪式场域寄寓"再生"主题的诗学探索.

    沈从文结构法风景变频空间生成阈限性

    代际、伦理与"生命的路"——对鲁迅《故乡》的生存论解读

    孙尧天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启蒙和革命主题解读《故乡》,或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凸现乡土精神的历史构造与叙事者自我反思的面向.在《故乡》中,叙事者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虽流露出对幼者、进步等现代价值的体认,但同时也表明了自我的局限.通过离别之际对故乡民众艰苦生活的回想,叙事者逐渐明晰了生存论的思路,并最终从感性和切身层面对闰土"崇拜偶像"行为作出新的理解.这一变化体现出鲁迅立足生命的思考路径,对于生命直觉性的体会使得他与主流的现代性叙事既互相呼应,但又有着深刻差异."五四"前后,鲁迅围绕生命的表述深受尼采影响,对照较早时期的乐观主义,《故乡》结尾显示出由远及近、由普遍而具体的更为深沉的思考过程.

    鲁迅《故乡》生存论代际伦理生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