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论夏衍对契诃夫静态戏剧的接受——以"一个问题"和"两次转向"为纲

论夏衍对契诃夫静态戏剧的接受——以"一个问题"和"两次转向"为纲

扫码查看
学界公认夏衍曾接受契诃夫静态戏剧影响而作成《上海屋檐下》,不过,夏衍尽管在文学评论中多次提到契诃夫的戏剧,但对于"契诃夫影响说"总是予以否认,宁愿称其受到曹禺《雷雨》的影响;而将夏衍誉作"中国的契诃夫"的曹禺却直接承认《北京人》就是摹仿契诃夫静态戏剧所作.以《上海屋檐下》为轴,可清晰发现夏衍的戏剧创作存在前后两次转向,分别表现为摹仿静态戏剧和将静态性本土化.借助焦菊隐的分析可以发现,从《上海屋檐下》到《心防》《愁城记》《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夏衍将契诃夫戏剧中停顿、象征性等手法内化,营造"忧郁的喜剧"的氛围,通过描写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结合情节剧和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形成了以契诃夫静态性为核心特点的半静态性现实主义,这也是夏衍反对"契诃夫影响说"的根本原因.

程少波

展开 >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夏衍 静态戏剧 契诃夫 戏剧民族化

2024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学评论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34
ISSN:0511-4683
年,卷(期):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