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后革命的魅影与永恒的革命幽灵——对读电影《夜半歌声》的1937年版与1995年版
后革命的魅影与永恒的革命幽灵——对读电影《夜半歌声》的1937年版与1995年版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电影《夜半歌声》的两个版本——由马徐维邦导演的1937年版与由张国荣主演的1995年版——对"革命"这一主题的表现迥然相异.电影所依托的小说原著《剧院魅影》及其默片版本隐藏、压抑了法国革命,但在中国的版本中,阶级革命得到凸显与反转.首先,调用戏中戏的"元剧场"功能:1937年版使用《热血》等曲目将爱情并入革命;1995年版则颇具后革命气质,此版与1937年版中"剧场演讲"一成一败的结局彰显了过往革命的弱点与后革命斗争的变化.其次,影片的视觉核心"毁容脸",体现出一个面孔或审美的政治化问题.1937年版中,毁容的怪脸蕴含着主体性与深刻的政治潜力;1995年版中,张国荣的明星脸自带"变形"特性,明星与"诸众"的互看,创造了剧场民主秩序与非物质劳动的艺术,半边毁容所保留的记述行为促进了人群的思考和反抗.然而,这也显出魅影"美容"兼具的后革命意味:追捧"美丽怪物"或许意味着诸众的斗争只能得到虚幻的胜利.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高竞闻
展开 >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夜半歌声》
《歌剧魅影》
革命
后革命
审美政治化
出版年:
2024
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TPCD
CSSCI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0.263
ISSN:
1002-9583
年,卷(期):
2024.
(3)
参考文献量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