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扫码查看
运用3S技术,利用6幅Landsat TM图像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GIS以及Fragstats,分析了扎龙自然保护区1950-2004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扎龙自然保护区呈现出以沼泽地为基质的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等相对为主体的交错景观格局,其余景观类型呈补丁状散布.(2)1950-2004年的54 a中,扎龙自然保护区的草地面积急剧减少,水域、林地、沼泽地、未利用地、住宅用地、耕地面积都呈波动性增加,其中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增加显著.(3)斑块数量变化显著,总的斑块数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其中林地、未利用地、耕地3种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增加明显,水域、沼泽地斑块数量下降显著.(4)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指数值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景观优势度指数值的变化趋势刚好与之相反.表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沼泽地和草地对整个景观的控制力越来越弱.(5)景现分离度和景观破碎度的变化趋势完全一样,都是呈先增后减再缓慢上升的趋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林地和住宅用地的景观分离度和景观破碎度值较大,而沼泽地和草地等自然特性较强的景观类型的分离度和破碎度值较小.(6)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工程建设是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总之,要实现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功能的良性发挥,必须注重景观格局的优化,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
Change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in Zhalong Nature Reserve

刘敏、厉悦、杨晓杰、王蕾、张志

展开 >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湿地 景观多样性 景观优势度 景观分离度 景观均匀度 景观破碎度 驱动力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11531427

2010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078
ISSN:1001-7461
年,卷(期):2010.25(5)
  • 13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