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林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范升才

双月刊

1001-7461

xlxb@vip.163.com

029-87082059

712100

陕西杨陵邰城路3号

西北林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林业类综合性学术刊物,1984年创刊。主要刊登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主要内容包括林木遗传育种、林木培育、森林经营、经济林、水土保持、园林绿化与设计、森林资源及其保护、木材学及木材工业、林产化学、林业机械、林业经济等学科方面的科学论文。学报紧密结合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863、948等重大科研项目,面向“三北”防护林工程、黄土高原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特别是针对干旱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和有重大价值的科研论文,许多已在林业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深受林业科研人员的欢迎。目前被《CA》、《ZR》、国际林联等国际数据库收录,国内十几种大型数据库、文摘期刊固定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基于离散各向异性辐射传输模型的光线追踪算法

    钱文陆鑫云挺朱正礼...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合有效辐射是作物生产力模型、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和生物地化模型的一个重要参量,研究光合有效辐射对植物生长有重要意义。在如今,不同类型的模型可以模拟树林的激光雷达波形,即使用计算机模型来生成再树林中使用激光雷达时可观测到的波形,而半经验模型和几何模型精确度不够高。蒙特卡洛射线追踪(MCRT)模型虽有较高的精确度,但对计算需求很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LiDAR光线追踪模型,基于在离散各向异性辐射传输(DART)模型中引入准蒙特卡洛射线跟踪方法。以实现了"盒方法"和"射线卡罗方法"这2种新方法的结合。在离散辐射传输中,加入模拟光子对光能的微小样本进行模拟;将俄罗斯轮盘赌思想加入蒙特卡洛射线追踪中,以便在达到精度要求的同时减少大量的计算需求;同时对场景模型进行网格化剖分,更加准确地对光线进行追踪。结果表明,6月中旬至7月期间,地表太阳辐射估计值与实际测量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8%~4。2%,光合有效辐射的估计值与实际测量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5%~3。9%,估算效果较好,其精确度相较于传统的蒙特卡洛算法提高了1。6%。对比实际测量与该算法模拟的拦截效率,得出误差率在1。66%~2。72%,精确度较高。试验结果对于研究植物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光合有效辐射盒方法射线卡罗方法射线追踪蒙特卡洛

    云南松不同苗龄平茬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分析

    胡兆柳顾雪莎贺斌王丹...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云南松不同苗龄平茬苗木各构件间生物量相对生长关系,为适宜平茬苗龄的选择提供依据,适宜平茬苗龄对云南松优质穗条的获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不同苗龄[6月龄(T1)、10月龄(T2)、14月龄(T3)、18月龄(T4)、30月龄(T5)]云南松苗木为对象,统一留茬高度(5 cm)进行平茬,平茬后分阶段测定苗木各构件生物量,分析不同苗龄平茬处理后苗木构件生物量异速生长规律。平茬后180、420、480 d,T5生长速率显著大于其余处理并显著大于1。0,即地下生物量有较大生产力;萌条与单株生物量在平茬后60 d,所有处理萌条生物量生长速率均大于单株生物量,生长速率较快。平茬后60、180、240 d,T1萌条生长速率较大;不同苗龄平茬后,各处理苗木构件间生物量的生长速率大小不同。随平茬苗龄增加,生长速率由萌条生物量占优势逐渐转换为主根生物量占优势;不同苗龄平茬处理后,各处理萌条质量差异主要来自萌条枝及其针叶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苗龄较小的处理萌条针叶生物量生长速率较快,苗龄较大的处理萌条枝生物量生长速率较快。随着苗龄增加,萌条枝的代谢能力下降,木质化程度也随之增加。在本研究中,随着平茬苗木苗龄增加,萌条生物量占比减少,萌条枝的代谢能力减弱。T1在测定期间有较大萌条生长速率,萌条枝代谢能力强,能生产大量高质量萌条。因此,苗龄较小的处理平茬效果较好,以T1萌条长势最好,是较适宜的平茬苗龄。

    云南松苗龄平茬萌条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康义辛学兵裴顺祥郭慧...
    23-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探究林下植被物种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在3个营林区内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3个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共116种,隶属44科86属。林下植物的科、属、种总数在3个营林区中表现一致,即母子沟最高,莫里莫次之,北岔最低。灌木层优势科均以蔷薇科居多,草本层优势科则各有不同,显示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莫里莫营林区灌草层的指数值高于其他2个营林区,母子沟居中,北岔最低。莫里莫营林区高灌草层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较高健康度和韧性,而母子沟的中等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表明其生态系统正处于过渡状态,北岔营林区的低多样性测度指数暗示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潜在风险。研究结果对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物种重要值林下植物塞罕坝

    盐胁迫下细叶百合酵母文库构建及LpNAC14互作蛋白筛选

    刘同非李徐斐车海涛张彦妮...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细叶百合NAC转录因子LpNAC14应答盐胁迫的信号通路,分析其互作蛋白,奠定相关基因功能研究基础。利用盐胁迫下细叶百合的叶片和根,通过Gateway法构建了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使用2个无自激活活性的LpNAC14基因片段构建诱饵载体,分别与文库质粒共转化筛选互作蛋白,对筛选到的结果进行回转验证和GO富集分析,选取其中一个转录因子LpDi19-2与LpNAC14进行BiFC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细叶百合酵母文库容量1。12×107 CFU,重组率100%,插入片段平均长度1 000 bp以上。文库共转化初步筛选到19个与LpNAC14互作的蛋白。BiFC验证LpDi19-2与LpNAC14体内互作。研究表明盐胁迫下细叶百合酵母文库质量较高,符合筛选标准,筛选结果可靠性较高,为探究LpNAC14响应盐胁迫机制提供新方向。

    细叶百合cDNA文库NAC转录因子盐胁迫BiFC

    干旱胁迫对沙蒿叶片水分含量、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柴成武王方琳赵鹏付贵全...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年生沙蒿实生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测定不同水分条件沙蒿叶片水分含量、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分析各指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响应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揭示沙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增加,沙蒿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持续降低,叶片水分亏缺(RWD)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沙蒿总叶绿素(Chl)、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含量均随胁迫时间增加而持续降低,胁迫30 d时均降为最小值,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胁迫时间增加逐渐升高;3)沙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主要气体交换参数对土壤水分都表现出明显的阈值响应,适宜进行正常光合生理活动的土壤含水率阈值为6。48%~17。51%;4)沙蒿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随干旱胁迫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平缓上升趋势;5)沙蒿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增加而升高,持续干旱胁迫导致MDA大量积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随胁迫时间增加而升高,30 d时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能对干旱胁迫做出较早的响应,胁迫12 d时达到峰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较差,持续干旱对沙蒿CAT活性产生抑制。研究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沙蒿会通过提高叶片光能捕获转换能力、增强抗氧化水平等方式适应干旱环境。

    沙蒿干旱胁迫叶片水分含量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

    祁连山中段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对海拔的响应

    蒋志仁蒋志成王军梅冯金元...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不同海拔和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对于维护高寒山地地区的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7月于海拔2 700、2 900、3 100、3 300 m的青海云杉林样地挖取不同土层土样进行处理,通过Kruskal-Wallis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海拔、不同土层之间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差异,采用Adonis多元方差分析海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海拔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的增加均呈减小的趋势,而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层的增加没有明显趋势。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范围在127。63~62。17 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在5。53~4。28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除了海拔2 900 m没有差异,其余海拔样地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海拔变化,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集中在10 cm土层,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集中在10 cm和20 cm土层。海拔对各土层有机碳形成的差异均有显著影响,仅显著影响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形成的差异。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对海拔的变化比土壤有机碳密度更加敏感。

    祁连山土层深度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密度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云南橡胶林土壤质量评价

    张和芬孙瑞杨川张盈盈...
    59-6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估云南橡胶林土壤质量,以云南省河口、瑞丽、景洪3个典型橡胶产区5个不同林龄段(幼、中、近熟、成熟和过熟林)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析0~10、11~20 cm和21~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将土壤容重、含水量、硝态氮、铵态氮、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pH、有机质、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蔗糖转化酶等作为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结合Norm值筛选,构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硝态氮、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脲酶7项指标进入最小数据集;SQI-TDS的范围0。29~0。56,平均值0。39,变异系数14。67%;SQI-MDS的最小值0。20,最大值0。53,平均值0。34,变异系数18。88%;相关性分析显示,2种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着定植年限的增长呈略微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个植胶区土壤质量以三级和四级为主,土壤质量排序为景洪>河口>瑞丽。

    土壤质量评价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橡胶林云南

    宁夏罗山不同森林群落叶功能性状及其环境响应机制

    刘清徐雪蕾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罗山自然保护区内主要的森林群落类型(青海云杉纯林、山杨纯林、青海云杉×油松混交林、山杨×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的叶面积(LA)、叶干物质量(LDMC)、比叶重(SLW)、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和叶磷含量(LPC)6种功能性状在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变化规律和变异特征,分析叶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探明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功能性状-环境相互关系揭示荒漠草原过渡带山地森林群落植物的生长对策和资源利用能力。结果表明,叶功能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4种不同森林类型种叶功能性状存在差异性,植物为适应不同的生境,采取不同的叶性策略来适应生境。青海云杉纯林中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显著最低(P<0。05),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青海云杉纯林的Simpson指数显著最低,青海云杉纯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低于山杨纯林。4种森林群落所有样地内共出现林下植物55种,隶属24科43属。灌木层的优势种为华北紫丁香和黑果栒子;草本层的优势种为玉竹和薹草。土壤因子和海拔因子共同影响功能性状与物种多样性指标,有机质和有效磷与LA、LNC、LPC呈正相关关系,与LDMC、SLW、LCC呈负相关关系,海拔与LDMC呈正相关关系,与LA、LNC、LPC呈负相关关系。有机质、全氮、全磷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海拔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

    叶功能性状森林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环境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响应机制

    同域分布5种柽柳属植物不同开花时期花粉活力研究

    侯亚欣杨赵平刘香楠菅佳鑫...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柽柳属植物花粉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以同域分布不同时期开花的短穗柽柳、长穗柽柳、甘肃柽柳、多枝柽柳和刚毛柽柳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个温度梯度(25、30、35℃)及2个不同硼酸浓度(5、10 mg/L)和5个蔗糖浓度(50、100、150、200、250 g/L)的交叉试验,筛选出它们的最佳培养条件。此外,还观察了这5种植物6个开花时期(花蕾期、花苞期、始花期、盛花期、凋零期和初果期)的花粉活力。结果表明:1)除夏秋季开花的多枝柽柳在35℃萌发率最高外,其余4种在30℃条件下萌发率最大。2)5种植物的最佳培养基稍有不同,短穗柽柳在10 mg/L硼酸+250 g/L蔗糖、长穗柽柳在5 mg/L硼酸+(200~250)g/L蔗糖、甘肃柽柳和刚毛柽柳在5 mg/L硼酸+150 g/L蔗糖、多枝柽柳在5 mg/L硼酸+200 g/L蔗糖条件下萌发率最高。3)5种植物的花粉活力皆在花蕾期弱,盛花期达到最高,分别为96。24%、90。04%、64。24%、46。68%和43。21%,凋零期花粉活力急剧下降。这5种同域分布的柽柳属植物花粉活力的显著差异可能与自身的遗传因素、太阳辐射和自然温度等因素有关。

    柽柳属同域分布花粉培养基花粉活力生态适应性

    基于SSR标记的'黑果枸杞'F1代群体杂种鉴定及遗传关系分析

    戴国礼张波米佳尹跃...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基于SSR标记的'黑果枸杞'F1 代群体杂种鉴定及遗传关系分析,为其遗传图谱构建、基因QTL定位以及高花色苷含量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以'黑果枸杞'与'白果枸杞'杂交F1 代群体('Lr-GA'与'Lr-GB')为材料,利用11对高多态性SSR引物进行F1 代真实性鉴定,并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11对SSR引物在正反交2个F1 代群体中扩增到10株异常基因型单株,鉴定为假杂种,其余397株为真杂种,真杂种率为96。81%;卡方检验发现仅有1个位点出现偏离(ML0116,P<0。050),其余10个位点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在正反交2个群体中,11对SSR标记分别检测到64个和48个等位基因位点,每个标记等位基因数(Na)在2~9,有效等位基因数(Ne)的变化范围为1。55~4。35,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变化范围在0。58~1。53,观测杂合度(Ho)的变化范围在0。45~1。00,期望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在0。35~0。77,F检验值的变化范围在-0。58~0。22;基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在0。30~0。73,平均值为0。59,LM0069和LM0101的多态性适中(0。25<PIC<0。5),其他标记多态性较高,检测能力较强(PIC>0。5)。基于Nei's遗传距离,UPGMA法聚类结果显示,在Nei's遗传距离0。214处,'Lr-GA'群体分为 2组,'黑果枸杞'为组Ⅰ,'白果枸杞'和293株F1 代单株聚为组Ⅱ。在Nei's遗传距离0。29处,'Lr-GB'群体分为 2组,'黑果枸杞'为组Ⅰ,'白果枸杞'和101株F1 代单株聚为组Ⅱ。总体来看,子代经杂交后,多数SSR位点发生了变异,与父本比较而言,其遗传物质更多来源于母本。采用SSR分子标记法可对'黑果枸杞'的杂交F1 代群体进行有效的杂种鉴定,杂交F1 代单株的基因分离比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且与母本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黑果枸杞SSR杂种鉴定遗传多样性遗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