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保护性耕作对西北旱区丛枝菌根真菌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旱区丛枝菌根真菌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扫码查看
在渭北旱塬连续10 a“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复种模式下,设置2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免耕和深松耕,并以翻耕作为常规耕作进行对照,研究不同耕作处理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生物量(真菌孢子数量、菌丝生长密度)、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效果(包括根系侵染率、菌丝密度和丛枝丰度)和群落结构多样性(AlpHa多样性),并将其与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表明,耕作处理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粉粒含量:深松耕、免耕>翻耕,pH:翻耕>深松耕、免耕,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深松耕>免耕>翻耕,速效磷含量:翻耕>深松耕>免耕.免耕和深松耕处理的土壤AM真菌生物量、侵染效果均高于翻耕.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碳含量和速效磷含量与AM真菌生物量和侵染效果都存在显著相关.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土壤AM真菌属的种类和分子种数量不同(免耕>深松耕>翻耕),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种(99.34%).OTU结果表明,深松耕处理的土壤AM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翻耕.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速效磷含量是导致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效土壤环境因子.
Respons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Practices in Arid Area of Northwest China

杨华、李彤、王威雁、温晓霞、李亚君、廖允成

展开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保护性耕作 丛枝菌根真菌 生物量 侵染 群落结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3147145131761143003

2020

西北农业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农(林)业科学院及青海,新疆畜牧(兽医)科学院及新疆农垦科学院

西北农业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629
ISSN:1004-1389
年,卷(期):2020.29(10)
  • 6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