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脂质组学的不同原料茯茶"发花"前后脂类变化研究

基于脂质组学的不同原料茯茶"发花"前后脂类变化研究

扫码查看
"发花"是以冠突散囊菌为主体的发酵过程,也是形成茯茶特殊风味品质的主要工艺.茯茶香气特征与脂类降解产生的众多香气产物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茶叶脂质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本研究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质谱(U HPLC-Q Ex-active MS)的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对黑茶(T)和杜仲叶(DZ)"发花"前后的样品进行脂质代谢轮廓分析.共鉴定出414个脂质化合物,覆盖共19亚类,包括:神经酰胺(Cer),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胆碱(PC),甘油二酯(DG),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甘油三酯(TG),(O-酰基)-ω-羟基脂肪酸(OAHFA),单半乳糖基单酰基甘油酯(MGMG),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酰甘油(LPG),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溶血磷脂酰肌醇(LPI),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酸(PA),溶血磷脂酸(LPA),磷脂酰甘油(PG),心磷脂(CL).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发现,黑茶和杜仲叶"发花"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单变量统计分析表明对于黑茶,"发花"工艺可以提高Cer、MGMG、PA、OAHFA、LPC、LPG、PI、短链TG的含量;降低DGDG、MGDG、LPE、DG、PG、CL、PS、PE、长链TG的含量;对于杜仲叶,"发花"工艺可以提高短链TG、CL、LPA、LPI、PI、LPC、DG、PC、PG、Cer的含量;降低长链T G、M GDG、DGDG的含量.
Study on the change of lipids before and after fungal-fermentation process of Fu brick tea with different raw materials based on lipidomics

赵燕妮、陈丹、陈雪峰、曾桥、许牡丹、李华、胡歆、梁艳、赵洁妤、刘欢

展开 >

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分析测试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

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44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河北 秦皇岛 066102

展开 >

茯茶 发花 黑茶 杜仲叶 脂质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质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质监局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北省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项目

31800328219040572018 T D-0192018NY-0932020NY-952020NY-972020NY-1212019402019372018B2019415024201805A195

2021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418
ISSN:2096-398X
年,卷(期):2021.39(3)
  • 3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