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文本存在桃花源与隐居村落名实矛盾、渔人寻得桃花源与再找时迷路矛盾、避世隐居与好客民风矛盾、太守与刘子骥寻找与"后遂无问津者"矛盾等.造成名实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标题误导及情节构设,又有读者望文生义的因素.因隐居村落为理想虚构,故情节设计上作者有意用渔人再找时迷路解决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矛盾.陶渊明按照老子思想构建隐居村落,但村落居民十分好客,与老子"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有所不同,反映出陶渊明的个性特征.太守与刘子骥先后寻找,曾相信隐居村落为真,但"后遂无问津者",表明时人不相信能再找到.通过对以上矛盾的解读,可以进一步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本内涵,以及陶渊明构筑桃花源理想世界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