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T2DM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T2DM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目的 研究血清 25 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 2 型糖尿病(T2DM)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213 例T2DM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周围血管病变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25(OH)D3、空腹血糖(FPG)、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固醇(TC)、颈动脉超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等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血清 25(OH)D3 水平、IMT及PSV与T2DM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的因素.结果 213 例T2DM患者中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有 83 例(38.97%),未发生的有 130 例(61.03%).周围血管病变组的 25(OH)D3、C肽、IMT及PSV与非周围血管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发现,25(OH)D3、C肽、IMT与T2DM周围血管病变呈负相关(r<0,P<0.05),PSV与 2DM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呈正相关(r>0,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3、C肽及PSV是T2DM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IMT是T2DM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25(OH)D3与 2DM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C肽、IMT及PSV等影响有关,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给予合理的干预以减少周围血管病的发生.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刘丽丽
展开 >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 300052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25羟维生素D3
周围血管病变
相关性
出版年:
2024
现代诊断与治疗
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现代诊断与治疗
影响因子:
0.736
ISSN:
1001-8174
年,卷(期):
2024.
3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