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界限感与边界性——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知"与"不知"

界限感与边界性——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知"与"不知"

扫码查看
早期中国思想中知、不知与"知不知"是并行、兼容和共存的.知不仅是指对外物和他人、自我的识见,还是一种源自独特能力和机制的持续过程,更是指人在整个生命进程从不间断的、对与包括自身在内的天地万物的体察和理解."不知"则同时涵括了"不知晓"与"不可知",以此标定了知的能力及其内容的有限性,同时凸显了世界的深邃与经验的无限.在上述两者的对照中,我们才能理解"知不知"的独特意义.在玄冥深邃的道体与持续涌入的经验面前,人如何与其有限的识见能力和经验限度共处.与之相对,"知"在现代语境中的名词化、器物化以及对日常经验的统摄在一定程度上将"不知"以及"知不知"的思想价值忽略了.对照现代语境中的"知识"概念的内涵边界,可以看到,早期中国思想对"知"的刻画,不仅确立了自身有限性的认识,也同时明确了非公共性的、个体基于经验的洞澈体悟的合理性.这为精神生活在客观知识的统摄中保留了朝向自身理解和个体经验的空间.也许这样的保留并不会产生更多的、可器物化的知识,但却可以为丰富的个体精神世界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奠基.

程乐松

展开 >

(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边界性 界限感 知不知 知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19BZJ047

2024

现代哲学
广东哲学学会

现代哲学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228
ISSN:1000-7660
年,卷(期):2024.(2)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