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房颤共病"中西医结合机制探讨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房颤共病"中西医结合机制探讨

扫码查看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起多种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共病是最常见的"共病"状态之一.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后导致病理生理学机制紧密联系、临床危害相互诱导加重,成为公认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两种心血管共病(Comorbidi-ty)——包括介入治疗、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和运动康复的现代医学诊疗模式难以进一步降低病死率,为此将冠心病合并房颤、心衰合并房颤命名为"难治性心血管共病"."阳化气,阴成形"是心肌病理生理学的功能层面与细胞分子间关系耦合及转化的重要中医理论机制.其中"阳化气"不足是房颤共病的病理基础和外在功能学表现,而"阴成形"太过是房颤共病的病理条件及内在细胞学改变,从而形成"阳微阴弦"的综合病机理论.现代医学是以专科专病为主流诊疗模式,而不同专病诊疗标准不一而致共病的诊疗方案无法制定统一,疗效也差强人意.因此,笔者以"异病同机"的中医理论研究探讨房颤共病的病理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房颤共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理论突破.

褚瑜光、胡元会、陆峰、袁晨露

展开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山东济南 250011

"房颤共病" 异病同机 阳化气,阴成形

中医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

国中医药人教发[2018]12号首发2022-1-4153CI2021A01604

2024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STPCD
影响因子:1.775
ISSN:1008-8849
年,卷(期):2024.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