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层民主协商中话语共识达成的掣肘因素及其消解

基层民主协商中话语共识达成的掣肘因素及其消解

扫码查看
作为一种典型的"共识型民主",协商民主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或者发挥应有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协商主体能否通过对话沟通来达成话语共识.梳理协商话语共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知,话语共识的达成需要多重条件的支持,而保障协商话语呈现公共性、有效性与抗辩性特征的话语体制是其中最为基本的要素.从中国基层协商实践来看,一些地区话语权力失衡与基层参与空转等掣肘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单中心独白"和"去中心漫谈"这两种障蔽共识达成的"话语藩篱"出现.为提升基层民主协商的运行效能,既需要对制约话语共识的不利因素进行清除,也需要通过重塑话语格局、健全话语规则、完善话语形式和培育话语主体,构建中国特色的"基层公共话语场",塑造基层话语共识顺畅达成的话语体系.

张雅勤

展开 >

华中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华中农业大学 乡村建设与基层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0

基层民主协商 话语共识 话语体系 基层治理

2024

行政论坛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行政论坛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013
ISSN:1005-460X
年,卷(期):202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