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行政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行政论坛
行政论坛

祝福恩

双月刊

1005-460X

xzlt160@sina.com

0451-85951705

150080

哈尔滨市清滨路74号

行政论坛/Journal Administrativ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探索行政科学真知,研究政府工作实际,反映最新学术信息,纵论公共管理话题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关注公共管理科学和政府工作实际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精选有关方面的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之处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价值共创视角下三次分配制度共同体的运行机制研究

    赵新峰高凡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典型利他主义行为特征的第三次分配作为本土化范畴进入中央层面核心制度设计,这对于深化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同运行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第三次分配是公共性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第三次分配财富流动的过程既是从公共价值凝聚到公共价值整合再到公共价值共创的过程,也是三次分配制度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的过程.基于公共价值理论、网络治理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三次分配制度共同体协同共创治理方略的理论对话,进一步明晰三次分配制度共同体协同共创的理论进路、实践进路和推进方略,为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共同体运行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制度共同体是制度化的高级存在形式,制度化体系和体系化制度的进程伴随着价值创造从松散型到紧密型样态的发展,分配领域协同共创制度共同体的构建成为良治社会的价值诉求.公共价值战略三角模型,为构建三次分配制度共同体协同共创治理机制提供了分析框架.这一治理机制的完善,需要进一步强化三次分配制度共同体道德正义的价值引领机制,构建三次分配制度共同体财富正义的利益调和机制,达成三次分配制度共同体公平正义的协同整合机制.在协同共创治理机制下,实现分配主体之间、三次分配之间、相关政策之间、不同维度之间的有效衔接、相互支撑和互联互动,有助于形成三次分配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契合的良治格局.

    价值共创公共价值网络治理整体性治理三次分配制度共同体运行机制

    综合治理体系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风险的防范化解

    张爱军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风险是在智能技术交叠、平台内容定制、情感强度升级与价值静态治理方式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和扩散的,并表现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维风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风险中,政治风险是核心形态,经济风险是根本形态,社会风险是泛在形态,三种风险并不是截然孤立的,而是相互勾连且无法割离的.虽然以往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风险的分类细化治理强化了治理的针对性,但过于细化也可能会抑制技术发展.因此,防范化解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风险,应加快综合治理体系构建,需要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三维治理结构中展开,在宏观层面对多维风险进行辩证治理,以重视主要矛盾为方法论,以原则规制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的技术行为.综合治理体系构建的要义在于:它不是单维分类治理的静态相加,而是强调政治治理主导性、经济治理关键性和社会治理普遍性等相辅相成的动态治理过程.

    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风险综合治理

    担当作为:新时代干部选任的重要依据

    陈科霖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时代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对"担当作为"的深入学理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对其内在逻辑加以深入解析.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主要时期,回顾中国共产党干部选任依据发展变迁历程,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于干部选任标准进行不断调整,是确保其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战略需要和发展任务要求的现实选择,其中,"担当作为"深刻反映出我们党优良传统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有机统一.对"担当作为"的概念进行建构和解析,可以将其细分为五个维度,即捕捉担当、能够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和放心担当.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进一步从干部的"五个体系"入手,加强"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建设,有助于为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担当作为干部选任国家治理现代化干部选任制度干部路线

    从"近视"到"见效":发挥纪检委员监督优势的扎根理论分析

    蒋来用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检委员是维护党的纪律的最基层力量,但当前在纪检委员工作中还存在履职不充分、作用发挥有限的问题.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进行理论抽样和编码分析,形成"纪检委员假设优势的偏离与实现研究"的核心范畴,研究发现:社会对纪检委员制度具有客观需要,纪检委员在理论逻辑上具有"近距离"监督的优势,但在实践中存在"近视"的问题,由于发现问题少,因此其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制度规定并未完全见效.制约纪检委员监督优势发挥的主要因素包括"近距离"社会关系复杂、文化传统变革的艰难、熟人社会监督难题以及机制性障碍和不足.实现"政治人"与"经济人"的平衡,及时纠正"非对称积极"、弥补制度机制不足和提升学习培训的有效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

    基层党建纪检委员扎根理论党支部

    基层民主协商中话语共识达成的掣肘因素及其消解

    张雅勤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典型的"共识型民主",协商民主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或者发挥应有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协商主体能否通过对话沟通来达成话语共识.梳理协商话语共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知,话语共识的达成需要多重条件的支持,而保障协商话语呈现公共性、有效性与抗辩性特征的话语体制是其中最为基本的要素.从中国基层协商实践来看,一些地区话语权力失衡与基层参与空转等掣肘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单中心独白"和"去中心漫谈"这两种障蔽共识达成的"话语藩篱"出现.为提升基层民主协商的运行效能,既需要对制约话语共识的不利因素进行清除,也需要通过重塑话语格局、健全话语规则、完善话语形式和培育话语主体,构建中国特色的"基层公共话语场",塑造基层话语共识顺畅达成的话语体系.

    基层民主协商话语共识话语体系基层治理

    政府注意力视角下公共政策叙事何以有效?——基于中国30项政策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赵阳光王洛忠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叙事是公共政策得以产生和实施的重要工具,探寻具有中国话语意义的公共政策叙事研究至关重要,然而学界对政策叙事有效性与生成路径的关注很少.本文基于有限注意力理论与叙事政策理论构建三维分析框架,立足政府注意力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政策注意力分配、组织注意力分配、领导注意力分配等三个维度对我国30项政策案例进行分析,以探究政策叙事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及复杂因果关系.在具体分析中,将叙事政策理论与政府注意力三大维度相结合,并基于中国政策叙事实践提出,政策信念聚合性、情境明确性、解决方案可接受性、叙事策略倾向性、角色偏好性和叙事情节合理性是影响政策叙事有效性的六个前因条件,通过对其进行操作化,提炼出政策叙事有效性的三种路径,即政策信念支持型、叙事情节赋能型和信念-情节联动型,从而回应讲好中国政策故事的现实关切.

    政策叙事政府注意力叙事政策框架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注意力竞争:一个多案例研究

    庞明礼梁靖柯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下而上的注意力竞争是注意力分配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献多关注自上而下的注意力分配,较少系统性地讨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领导注意力的竞争问题.以"资源依赖性-绩效驱动性"为分析框架,提炼注意力竞争的四种模式,即示弱诉苦型、游说策动型、借势联结型、争先创优型,并选择T县的四个职能部门开展多案例研究,剖析注意力竞争的差异化运作逻辑及其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差异化的注意力竞争策略是职能部门基于特定任务情境的适应性选择,资源依赖性和绩效驱动性的不同条件组合决定了职能部门的多元注意力竞争样态.究其根本,职能部门的注意力竞争标的包括保底线、争权重、冲高线,并且三者存在固定的进阶顺序,这使注意力竞争模式的演变具有特殊规律.从类型学视角理解职能部门注意力竞争,有助于扩宽注意力竞争的理论基础,丰富注意力竞争的经验认知.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注意力竞争资源依赖绩效驱动地方治理

    政府政策注意力:我国多层级政府工作报告(2003-2023年)的议题与演化

    李智超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议题识别和政策设计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分配政府政策注意力资源,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决策结果与行政效能.本文以2003-2023年我国多层级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将注意力基础观与国家治理的实际逻辑相融合,立足我国政府的横纵向府际结构与动态治理情境,构建了一个全面覆盖议题、层级、时间、地区等维度的政策注意力分析框架,从而全面刻画政府政策注意力的分布与变迁.采用LDA主题模型和多种统计方法,通过对 6,086 份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议题在政策注意力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绿色发展议题和公共服务议题的关注度也在稳步提升;不同政府层级间的政策注意力表现出显著的共变趋势,且随着层级升高,其动态变化幅度更为显著;在特定议题的间断期内,焦点议题对其他议题的政策注意力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政策注意力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部分议题还显示出邻近效应.

    政策注意力注意力基础观政府工作报告LDA主题模型

    数字包容的细粒度平等、政策叙事与未来行动

    张宇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包容是对"平等"这一人类古老的政治哲学话题的时代性回应,其对人的数字可行能力的观照有助于微粒化数字社会中更为全面精准的细粒度平等的实现.数字包容在技术支持的环境性平等、数字权利的主体性平等、数字红利的分配性平等方面体现了细粒度平等的目标归属.为使数字包容及其细粒度平等理念嵌入政策文本与执行行动中,需要通过政策叙事达成政策共识,形成广泛的认同与理解,数字包容政策叙事通过情境、角色、情节和寓意展开,呈现出数字包容的必要性与可能的结果、数字不平等的成因以及政策意图的前瞻性预测等.基于此,从数字环境、行动主体和政策工具三个层面对实现数字包容的政策行动进行设计,以期形成更为具象的数字治理中国方案.

    数字治理数字包容细粒度平等政策叙事

    政策扩散中的层级考评与对标对表:指标治理何以引致基层形式主义?

    王春城苏菲王帅
    10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的政策创新有时会被上级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扩散,并纳入对下级考评的指标体系.上级借助于考评指标来确保新政策的扩围和落地,但结果却往往引致基层的盲目性对标和应付式对表,服务于政策创新与扩散的层级考评成为催生基层形式主义的一种异化机制.通过解析"政策扩散-层级考评-政策执行"的政策行动链条,构建"政策行动链条-指标治理过程"的二维互嵌分析框架,以县域医共体案例为讨论载体,从学理上探究层级考评对政策扩散与基层响应的影响机制,进而阐释指标治理引致基层形式主义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科层体制运作中的指标本身特性、权威强压赋予的指标政治特质、基层能力制约的指标考量抉择以及基层动力驱使的指标权衡回应共同导致了基层对标对表的行动困境.促使政策意图真正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应从增强科层体制下的指标适应性、释放权威强压下的指标柔性空间、激活能力建设下的指标正确考量、发展动力归位下的指标合理回应四个方面阻断基层形式主义的发生条件.

    政策扩散层级考评指标治理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