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元杂剧"楔子"相关问题补证——兼谈《小胡笳十八拍》中"契声"的位置
元杂剧"楔子"相关问题补证——兼谈《小胡笳十八拍》中"契声"的位置
Supplementary Demonstration of the Issues about"Xiezi"in Zaju of the Yuan Dynasty:Also a Study of the Position of"Qisheng"in"Minor Hujia Eighteen Movements"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20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即发现戏曲中的"楔子"源于佛经中的"契声","契"为"楔"字之省文.这一看法长期为古典戏曲研究者所忽略.文献表明,"契声"不处于《小胡笳十八拍》之"末拍"或"尾声".从佛教的层面讲,契经之"契"乃契合之义,既可泛指一切汉译佛典,也可指一种长行,先说、略说的讲经方式.同时,"契"与"偈"通,一般指穿插在佛经中篇幅较短、句式整齐的偈颂.此外,民间佛教仪式称其为"烧香偈子",一般在正式讲经之前举行.从音乐的层面讲,"契声""契注声"即黄钟宫.而现存《广陵散》曲谱之一的《西麓乙谱》中,《契声》是序曲.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原本仅指曲而与情节无关,后逐渐蜕变为戏剧性的文本段落.但"楔子"和"折"的规范化进程并不同步,到"折"已明确成为完整的文本段落时"楔子"仍在某些版本中保留着元代的本来面目.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康保成
展开 >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楔子
契声
契合
规范化
不同步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项目编号:
20&ZD271
出版年:
2022
DOI:
10.13737/j.cnki.ta.2022.03.014
戏剧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艺术
CSSCI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0.171
ISSN:
0257-943X
年,卷(期):
2022.
(3)
参考文献量
1